《致敬潘迪華音樂旅程演唱會》一些感想一些疑問 2019年1月 立場新聞
看進念演出的《致敬潘迪華音樂旅程演唱會》,難得伴奏樂隊很有 Big Band 風味,不少歌曲的編排也做到耳目一新,唱這些歌的後輩歌手都很用心,演繹得不俗,本應是個相當enjoyable的一個晚上,只不過在聽這些沒有什麼印象的舊歌過程中我在想:五、六十年代幸有香港「托管」上海海派時代曲,讓此曲風找到棲身之所兼得以延續,曾創作過大批水準極高的「時代曲」,實在是香港音樂文化史上的瑰寶,如果今次致敬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 genre,將現時的〈你你我我〉、〈我要你〉、〈我愛你〉)﹍換上了崔萍、葛蘭、董佩佩、逸敏、姚莉、鄧白英、江玲、顧媚、張露、蓓蕾、靜婷、葉楓、白光、方靜音、劉韻......她們的名曲,會不會是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演唱會?
我明白什麼人要向什麼人致敬絕對是他們的自由,我只是惋惜花如此心血,集合了如此多人材,如果能在廿一世紀活化一批很值得活化的經典時代曲,那確是天大喜訊,甚至有機會幫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衝出香港,奔向國際舞台。
今次這個致敬擠出的點子是潘迪華曾到世界各地獻唱,「推廣香港」,「促進東西文化交流」,特別是她經常唱的「西詞中曲」,也是潘迪華當年行走江湖的獨門招數吧;將時代曲填上英文歌詞,推廣到西方,或許作為novelty,會有些西方人士買這樣一張唱片來聽,但這些「出土」歌(大部份我都是第一次聽到)現在聽可有驚喜?會重新發現有什麼音樂上的價值嗎?
而今次的致敬幾乎全部都是唱她的「西詞中曲」我一面聽一面汗顏,那些英文歌詞之silly、膚淺、「求其」,簡直要命,差不多首首歌都在輪迴重複那十個、八個「關鍵字」,像 love me、miss you、tears、dream、heart、goodbye、cry 等等......我真的聽到忍不住笑出來。
另外我也要稍為還原歷史,像場刊潘迪華的 Bio特別點名提到:「首位採用中曲西詞的歌手,代表作包括〈Ding Dong Song〉(即〈第二春〉)、〈Kowloon Hong Kong〉等。」〈Kowloon Hong Kong〉本就是英文原創歌,不覺曾有中文版,何來中曲西詞?而原唱者是一隊本地菲籍女子樂隊 The Reynettes,六十年代無綫未開台時,在麗的電視綜合節目經常見到這幾個穿上短無可短「長衫」的女孩彈唱此曲,是她們最hit的名曲,潘迪華唱此曲是在 The Reynettes 之後。
至於〈Ding Dong Song〉版本繁多,本地英文版除了潘迪華,還有葛蘭的版本,我記得周采茨曾講過她的姐姐采芹在倫敦演話劇〈蘇絲黃的世界〉時,在百老匯原版上加添多一首由她主唱的插曲,就是〈Ding Dong Song〉,是當年在West End 享有盛名的音樂人 Lionel Bart 填英文歌詞,結果大受歡迎,1959年Decca 唱片公司將此錄音灌成四十五轉唱片,銷量遠超預期,〈Ding Dong Song〉成了繼〈玫瑰玫瑰我愛你〉之後第二首在西方享有相當知名度的中國流行曲,潘迪華的版本反而多似是「外轉內」,將英語版帶回香港,而非由她衝出國際。有些facts雖然封塵,但仍要搞清楚。
我猜想潘迪華聽到有人要向她致敬,一定喜出望外,她可有份參與今次的製作?她同意這個西詞中曲的rundown嗎?如果沒有,她以特別嘉賓身份坐在觀眾席看這個show 會有什麼感想?她怎都估不到今次向她致敬會是以一個旅遊親善大使的身份作為切入點吧。
在場刊進念的聯合藝術總監榮念曾寫道潘迪華不是一個藝人,是藝術家。但我總覺得一個藝術家無論是怎樣「跨年代」、「大膽」、「前瞻性」,不能單靠講,無論對音樂有多熱愛 (我都有) ,怎也要有作品,body of works 來佐證,看今次音樂會的歌曲,確是有點證據不足了。
相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