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夏帆,又是一次後知後覺 2017 年 3 月 立場新聞
最近看了兩部改編自社會派推理小說女王宮部美幸(有說漢字應該是「美雪」)作品的日劇,一是她 2001 年出版,轟動一時,獲獎無數,銷量高達四百五十萬本的《模仿犯》,二是《模仿犯》主角前畑滋子九年後再登場,又一次捲入一宗大案的《樂園》,兩部小說都成分上下冊,絕對屬「史詩」式的長度,所以 2002 年森田芳光導演的《模仿犯》電影版,總覺得太濃縮太單薄,原著中各大小人物,受害的、加害的、查案的 ….. 除了命運盤纏交錯,作者更把他們的身世、日作鉅細無遺作出十分詳盡的交待及描述,簡直是整個日本庶民階層的縮影,在電影版限於時間,這種「份量感」就有所不逮,硬是感到看得未夠癮,今次再拍成迷你劇,正可以提供到較多著墨空間,《樂園》也一樣,六集的長度更能呈現出原著的大幅度、大視野。
寫推理或偵探小說,我的猜想是作者預先一早設計好整個事件/案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再佈局,釐定披露各個細節的次序,哪環節行先哪行後,像砌圖,一片一片逐漸看到整幅圖畫,像《樂園》開始時敍述多宗好像毫無關連的事件:一個疑似有心靈感應的小孩畫出他不可能知道的案件的場景,一宗十六年前發生已過了追溯期的謀殺案,因一次火災而浮現,同時有一名女性被綁架禁錮在一所民居內 ...... 這些不相干的情節如何串連起來?串連後又是否合乎情理而不覺牽強或犯駁?宮部幸美用她不徐不疾的筆觸,把這些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獨立事件逐步交織成一幅始料不及的畫作,在這方面她確是高手。我已不止一次寫過,現時資訊泛濫,我們不可能盡覽每人手上沒完沒了的 waiting list,騰不出時間詳讀宮部美幸的長篇,單看這兩部電視劇多少也能感受到她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