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寧   幸運舞者                                                                                 2015 年  12               星島日報  

 
 
 
黎海寧替城市當代舞蹈團排演的全新作品《孤寂》,啟發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的小說《百年孤寂》,舞名的外文她用上西班牙文  Soledad,而不是英文  Solitude,有一種異色的魅力,感覺上好像更具「孤寂」的意境,有時從至細微的小節已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這長度差不多接近兩小時的舞蹈劇場是黎海寧二一一年退休後第一個大型創作,完全沒有令這些年追隨她的擁躉失望,是一次豐盛的視覺經驗,更是一次深沉、震撼人心的舞蹈旅程。
 
 擦出不一樣火花
《百年孤寂》是馬奎斯這位哥倫比亞藉作家最負盛名的史詩式巨著,篇幅跨越六代人,根本不可能將如此複雜豐富的內容編成類似事式舞劇,不過熟悉黎海寧過往風格的觀眾,都清楚不過她絕非「說故事」的編舞者,她過去有不少作品都是從文學取到靈感,像《隱形城市》、《畸人說夢》、《雙城記》及《九歌》等等,但不能說是一個「舞蹈版」,可能只是文字給她提供了一些意念、畫面、環境,像今次《百年孤寂》,書中滿佈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帶強烈魔幻色彩的意象,絕對是上佳的舞蹈原材料,亦肯定帶來不少創作上的衝擊,黎海寧說她斷斷續續用了半年時間去構思此舞,將書中她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畫面、人物植入舞台,「孤寂」在她的理解不止是個人的孤寂,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種類、層面的孤寂,集體的、整個族群的,以至全人類皆有其孤寂。
 
 
原著作者筆下眾多人物,黎海寧抽出放在今次的作品也不少,數目遠超出劇中十六位舞者,所以在每一環節舞者擔演的角色都不同,而且身分刻意含糊,加上環節也不是以書中的時序排列,所以即使熟讀此小說的觀眾也未必能解讀「劇情」及清楚分辨出他們扮演什麼角色,也許黎海寧正是不想觀眾花時間揣測,而能更全心投入去感受她與小說互動所衍生的結晶。
 
而今次的演繹更添多一層複雜性,以前黎海寧編的舞配樂大都是自己挑選她鍾愛以及適合是次演出風格的音樂,在某一程度上她是完全主宰她作品的音樂部分,但今次是她和多媒體創作人  Peter Suart 合作,由  Suart 專誠為全劇作曲,所以她除了與小說互動,在編舞時也要考慮如何與音樂配合,而不是以往般找音樂來配合舞蹈,不過她對  Peter Suart 的音樂風格一向有認識,應該不難把他的原創音樂夠融入舞中。Peter Suart 除了作曲,更親自撰寫舞劇中的獨白,還粉墨登場演「智者」Melquiades 一角,可以說《孤寂》是一次兩個創作人和一本文學作品的三方互動,擦出和黎海寧以往作品很不一樣的火花。
 
                                                 Peter Suart
 
讓團員自由發揮
我一直都很想知道黎海寧排舞的方法,例如她是如何與舞者溝通,傳達她的創作理念和要求的效果,排練之前有沒有和台前幕後先開工作會議之類?其實黎海寧差不多從她事業起步已加入了城市當代舞蹈團一直至退休,淵緣十分深厚,互相早已有默契,很明白大家的工作模式,她從不直接向舞者講解作品主題,可能會播些音樂,加上一些抽象的指示去誘發每個舞者自行想像創出隨心所欲的步法,然後從中抽選合用的片段來  Fine-tune 融入她的結構,不禁令我想起最新以芭蕾舞團明爭暗鬥為背景的美國電視劇《Flesh and Bone》,劇中一名以風格前馳名的編舞家,也是用近似的方法讓各個團員自由發揮。
 
《Flesh and Bone》 
 
其實難度最高是如何把每個舞者這些自創的零星片段組合成一整體,特別是當十六個舞者同時演出時,每人均有自己獨立的動作,而且是在台上不斷的移動,每秒鐘都產生變化,要在時間空間均能互相配合、補給,營造一個和諧完整的視覺經驗確是考功夫,黎海寧說今次到了總綵排時,她還不敢肯定最後出來的效果會是怎樣。
 
把構思化為現實
但黎海寧真的很幸運,一直都有一個十分專業的團隊  CCDC 在背後支持、支援她的創作理念,除了提供具水準的全職舞者,舞台裝置也是極重要的一環,這些年她難得身邊有與她投緣,很了解她心意的幕後精英,像布景、服裝和燈光設計師,輔助她把她的構思在舞台上實現出來,更難得是從  Day One 開始城市當代舞蹈團除了在精神上、技術上百分之百支持她的每一部創作,給予她極大的自由度,更為求令她的作品盡善盡美,即使不符合經濟效益,在投放製作資本時也毫不吝嗇,對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不需要憂慮製作成本是多難得一回事。
 
黎海寧
 
記得年前她演《Plaza X 與異變街道》,將一個溜冰場搬上葵青劇院,確實是一次大膽的創舉,亦令到這個舞劇成為香港舞壇的美談,今次黎海寧原本構想其中一段在整個舞台灑雨,但技術上很難保證沒有誤差,結果只在台上一個較小的空間灑雨,跟住整個舞台再飄下一片片金黃色的花瓣,對於不知道她原意的觀眾來說,也絕對是一次既詩意又具震撼力的畫面,另外今次的主要布景原本是劇中智者居住的一間冰屋,也確實是難度太高了,最後折衷用了小說中另一個意象--一艘破船。不過我相信《孤寂》將會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將來不知何日再重排時,即使我們都已不在了,到時那間冰屋必然能屹立在舞台中央的。
 
 
 
 
 
參考:《孤寂》宣傳短片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