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雙城記 —— 黎海寧 / 盧偉力 / 鄧小宇座談速寫          2010 5         信 報

 

 

 
香港特區參與上海世博的文藝表演其中一項是城市當代舞蹈團(可以說是我們香港的文化地標之一了)由黎海寧編舞的《雙城記》﹐小標題是「香港、上海、張愛玲」﹐宣傳單張印着的口號是﹕「傳奇作家的港滬對照記、訴說塵世樂土的華麗與蒼涼。」典型的張愛玲詞彙。唉﹐真沒話說﹐張愛玲一出﹐吸引力就來了。
 
上海之前會先在五月廿八及廿九日於葵青劇院作香港首演﹐更罕有的是今次CCDC 在演出前特別舉行了一次公開的對話 座談會﹐出席的講者除了黎海寧之外﹐還邀請了盧偉力和我。
 
如果我們是 purist﹐純粹主義者﹐認為認識 欣賞一件藝術作品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作品的本身﹐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媒體或它的創作者去提供方向或引導﹐那麼這類座談會、導讀等等都屬多餘。但其實假如經過其他媒體推介﹐能令我們對那件作品有多一層的認識﹐啟發到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品嘗﹐可能會有着更多的體會﹐特別是像現代舞這般抽象的表演藝術﹐如果有編舞者與我們分享他的創作心路歷程﹐我覺得確是可以大大豐富我們觀賞時有更多的得着。
 
所以今次參與這個座談會我是十分的興奮﹐可能特別是因為黎海寧﹐她本身可以說是半個遁世者﹐通常連謝幕都不肯上台與觀眾見面﹐更遑論向觀眾發言了﹐她今次破例出席這個座談會﹐確是令我既驚喜又期待。
 
座談會是在中環三聯書店樓上的 Book Café 舉行﹐首先當然是請黎海寧與我們分享她這個舞劇的創作過程。
 
約在十一二年前﹐黎海寧排過一隻舞叫《女人心事》﹐她原本的構想是分三段﹐分別刻劃法國女歌手 Edith Piaf﹐墨西哥女畫家 Frida Kohlo 及中國女作家張愛玲﹐後來 Piaf Frida Kohlo 那兩段都排出來了﹐張愛玲的一節卻無疾而終。
 
到了2000年﹐台北的舞團《越界》盛意邀請黎海寧為他們排一隻舞﹐她就終於完成了她的張愛玲構想﹐推出長度大約半小時的《愛玲說》﹐在台北首演後﹐香港也曾演出過﹐今次的《雙城記》就是以《愛玲說》為基礎再加以擴充的一個加長版本﹐並由原來只有三女一男的 chamber piece﹐變成有十幾個舞蹈員參與的大型舞劇。
 
 
黎海寧也透露了些少今次這個作品的結構﹕我們會見到一個老去、應該就是張愛玲本人的女人在一間空房間內將她頭上的假髮有時戴上有時除下﹐就像在她年輕和年老時的那些日子中進出穿插﹐回顧她的人生和創作﹔她小說裏和生命中的人物相繼出現在她身邊﹐有時她像在旁觀﹐有時又有參與互動﹐透過音樂、舞姿、動作、加上張愛玲文本的獨白、對白、旁白﹐營造出多重層次和時空的交錯。
 
其實張愛玲老年在美國隱居那段漫長時期是令很多人感到迷惑不已﹐據盧偉力的觀察﹐《對照記》一書中所展示的照片﹐從孩童時期直到六十年代中就停了﹐似乎她是着意讓公眾心目中的她(至少在外貌上)終止於六十年代。她打後的日子是怎樣過﹖已有過不少專書提供過無數點滴猜測式的資料﹐但盧偉力他本人覺得老年的張愛玲好像一直在等某些東西的出現 ……「等死﹖」我半開玩笑地問。
 
盧偉力認為張愛玲的等﹐一方面在等她創作上的突破﹔她在很年青時已經登上了文字造詣的高峰﹐到了六十年代她的作品水準(特別是她編的劇本)已大不如前﹐其後她遨遊於古典文學從明朝的《金瓶梅》到《紅樓夢》到晚清的《海上花》…… 似乎試圖從這些古老的文字中找尋新的方向和出路﹔另一方面盧偉力又覺得她是在等待前半生的感情愛情的最後一次敲門﹐了結糾纏在心中多年的苦結﹐寫《小團圓》亦可以看成是張愛玲的一次自我驅魔。
 
不過《小團圓》確是帶給黎海寧今次創作的一些新探索﹐《雙城記》的前身《愛玲說》並沒有觸及到的母女關係﹐今次有處理到﹐另外黎寧又覺得張愛玲似乎是自主﹐一直都過着她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也一直都有着她自我壓抑的一面﹐今次的《雙城記》都有反映。
 
其實我一向是十分欣賞黎海寧作品中的音樂﹐她本身對音樂既有修養又着迷﹐欣賞的範疇又廣﹐每次她的配樂無論是巴洛克、古典、現代、前衞、流行曲、聖詩、戲曲 …… 都能與視覺緊密結合﹐擦出火花﹐今次《雙城記》的音樂又如何﹖
 
黎海寧說《雙城記》的配樂有點「精神分裂」﹐主題音樂她用上了法國作曲家Satie 的女聲獨唱〈Je Te Veux〉﹐但有一處作了變奏﹐與近日大熱的「東北二人傳」那種中國民間音樂混合﹐其實整個舞的音樂風格是有時東方﹐有時西方﹐加上二胡、聖詩、姚莉的時代曲﹐夾雜了像在遠處傳來的電台新聞報告﹐人聲、車聲﹐街上噪音 …… 還有很現代的作曲家Berio 的作品 …… 聽她說已感到是一次很精采的過去現在、華洋雜處的組合﹐真的令人期待。
 
從配樂我們很自然又扯到去張愛玲文字的那份節奏感﹐今次除了有小段小段的張愛玲文字獨白貫穿整個演出之外﹐還有兩大段較長的﹐一段是來自《傾城之戀》白流蘇自己對鏡表演的獨白﹐另一段是來自《怨女》的情慾描寫﹐黎海寧發覺張愛玲這段驚心動魄的文字朗讀出來不但有鮮明的節奏感﹐更有着一股震撼力﹐和一路推着你向前的「逼切性」﹔她想不到原來單就文字竟然也可以帶出如此豐富的色彩﹐想像、動作 ……
 
最後黎海寧強調她今次的《雙城記》不是想在舞台上重現張愛玲她本人和她小說當中的「故事性」﹐張愛玲筆下刻劃女性心理之細緻、深刻已成絕響﹐而她是較希望從一個女性角度出發去探討、解讀另一個女性的內心世界﹐以及她作品散發出來的氣息。
 
此外黎海寧還談了很多﹐包括《傾城之戀》小說裏面那個極重要的意象 ── 總算令范柳原忽然真情流露﹐說出了一些心底話的那道牆﹐在千百萬年後一切都湮沒了仍會屹立的那道牆﹐今次《雙城記》黎海寧堅持用上了這個意象﹐最終出來會有着怎樣的效果﹖能否與整個舞的氣氛配合﹖我們還是去現場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