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平           2006 4           號外 

 
作為一個美術指導﹐張叔平的國際聲望和地位是不容置疑。這些年要捧的要讚的說話都說盡了吧﹖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的金馬獎﹐不是拿完一個又一個﹖幾年前香港的國際電影節甚至為他舉辦了回顧展﹐皇冠也加冕了﹐還剩下什麼可以拿來說﹖如果我說張叔平確實是一直都付出最大努力﹐算不算老套﹖ 
 
 
最近有一次和他聊天時扯到《長恨歌》(2005)﹐有一場夜總會戲﹐裡面所有女演員包括臨記在內幾十人都要梳四十年代流行的髮型﹐但現在已沒有人識得怎樣去梳那個時代的髮型了﹐張叔平所知道的人中只有 Kim Robinson 懂﹐但 Kim Robinson 專程飛去上海梳這幾十個頭﹐費用必然是天文數字﹐於是他就請 Kim 在香港教曉一個跟場的髮型師﹐然後在上海他和那個髮型師兩人足足四日四夜不休不眠﹐未停過手﹐終於把幾十個女演員的頭全部梳成﹐出來的成績也不用我多說了﹐而做完這項「工程」之後﹐他亦體力透支到病了一場。 
 
我問他是什麼力量令到他支持下去﹐曾經有沒有想過要歇一歇﹐休息一番然後再來來過﹐他的回答是﹐時間就是那麼多﹐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停下來﹐就會梳少一個頭﹐而那個沒梳成的頭就漏了出去﹐可能上了鏡﹐再也沒有機會補救。其實張叔平有沒有想過﹐那大都是在主角背後一瞬即逝的臨記的髮型﹐花這麼多功夫去做﹐會不會太大陣仗﹐如果他用現時一半的心力﹐出來的「Iook」是否真的會有很大差別﹖觀眾會否察覺到有任何不妥之處﹖但我知道只要張叔平一日掌舵美術指導﹐他永遠都不會給我們機會找到答案。 
 
 
 
我又想起很多很多年前﹐可能大家已聽過的逸事﹕張叔平剛入行﹐做徐克那部《鬼馬智多星》(1981) 的美術指導﹐那時香港影圈仍未有美指這個專業﹐他這樣一個沒有什麼經驗的年青人﹐跑入片場自然會給那些美工、道具瞧不起﹐不合作﹐於是那些人說不可能的他只好自己落手落腳做﹐而且一定要做成給他們看。我記得他說過片中有些玻璃窗﹐他覺得太單調﹐但又沒有 budget﹐唯有找些半透明的紙張﹐然後自己拿較剪剪出圖紋﹐一塊一塊貼在玻璃上﹐營造出 art deco 的效果。 
 
 
似乎這幾十年來﹐張叔平的工作態度都沒有改變過。 
 
有一個熟識他的朋友說﹐他工作時的狂熱和投入﹐已近乎 sado-masochistic﹐想落這個比喻又不是沒有根據。
 
 
 
※ 請點擊此處欣賞張叔平替港台經典《香江歲月》設計之華美戲服 - part 1
※ 請點擊此處欣賞張叔平替港台經典《香江歲月》設計之華美戲服 -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