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 Grand Exit                                                                                   2008 3

 

 

 

                                                                                                                                                                Joyce Ma 和女兒

 

前一陣子在報章讀到 Joyce Ma(郭志清)女士退休,今後完全退出 Joyce 集團的消息,意外不已之餘,心中真的感到萬分捨不得,也驚覺時光無情的消逝,怎麼才一下子就已到了退休階段了。

 

1982 年我曾和 Joyce Ma 做了一個頗詳盡的訪問,當時會面的一些細節,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完全不覺得已是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前的陳年舊事,那是她第一次正式接受中文傳媒訪問。

 

1982年訪問時拍的照片

 

當時她時裝王國的領土正準備大事擴張,有點仿效紐約的 Barneys 的模式,就是將精品店「大型化」。以後 Joyce 的業績日益增長,業務亦趨多元化,更成功推上市,箇中顯赫的戰績,也不用多提了,不過在那次訪問之後,起碼他們多了我這個顧客。

 

 

那時的 Joyce Boutique,正因規模不大,總是有著一種家庭式的親切、隨和及寫意,沒有什麼所謂「貴賓卡」,完全是單憑你的面孔,熟了就自然有九折優惠!而我當然從來不是什麼大客,那些售貨女孩亦未必認得我這張偶爾出現的面孔,所以每次買衫,心中總是有一點患得患失;今次會給我折扣嗎?有時我甚至會幼稚地故意提起某一位售貨女孩的名字,好像要她們知道我也算是光顧過的熟客!哈哈,無知的我,其實只要你開口問,她們通常都會給你優惠的。不過這些不成文的規矩隨著王國日益企業化,也就演變成受到種種規限的公司制度,而我亦無需像以往般要在心裏打問號,但感覺上已不再似早年那般 personal。有一年黃筑君從加拿大回港度假,和我茶敘時忍不住慨嘆:想不到我這個從 day one 已開始幫襯的老顧客,現時那班售貨妹妹居然沒有一個認得我!

 
黃姐姐未免太執著了,半島地庫那個年代不是早已一去不復回?
 
前幾年在 Joyce 中環新世界總店地庫,我們仍可以見到一個滿頭白髮,但化妝得甚艷麗、衣著極講究的外國老婆婆坐鎮,我真的不曉得也無法想像她可能是負責哪一個部門,也即是說,她除了可以作為店中一個 icon 之外,是一個完全沒有實質作用的閒人。後來 Joyce 的妹妹 Bonnie Gokson 告訴我,這位老婆婆是他們的老臣子,即使早己過了退休年齡,他們也一直任由她繼續留守在大本營,像這類如此洋溢著人情味的傳統,實在一點也不符合市場效益,相信在「後 Joyce Ma」的年代,這種獨一無二的景象應該不可能再出現了。
 
                                                                                                                                                                  與妹妹郭志怡
 
Joyce Ma 對推廣高級時裝的貢獻是無可置疑,歷史肯定會給予她至崇高的評價,在 Joyce Boutique 之前,外國進口時裝都統稱為「來路貨」即使瑞興或 Swank 引入的,顧客頂多模糊地統稱做意大利入口,或法國時裝 …… Joyce Ma 成功地帶出了「designer label」這個概念,亦是她率先替個別設計師,並以其名開時裝專門店,確實是替香港創先河。
 
但我覺得 Joyce Ma 的貢獻絕不限於狹義的「時裝」範疇,而是她替香港營造了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應有的優雅,所謂的 sophistication Joyce Ma 經營時裝店,從來不止是一盤生意,她最關注的肯定不單是 bottom line,如果沒有 Joyce 那份 passion 和堅持,還有她雅致的品味、敏銳的潮流觸覺,和近乎先知式的視野,又怎會輕易有 Joyce Ma 這個神話!
 
大約在十多年前的一個聖誕假期前,當時 Joyce Boutique 已設了「Living」的division,那個季節他們引進了一大批節日洋燭。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香薰、香燭這類新紀元玩意在香港仍未盛行,看到那麼多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蠟燭,有的大到像一件雕塑品,真是大開眼界,叫我開心到呆住了。那天 Joyce Ma 剛好也在店內,更忙個不停地幫手擺設她引進的那些大小蠟燭,她見到我對那些產品好像頗感興趣,竟然放下工作不厭其煩地為我逐一介紹,最終我買了兩大件,一高一矮,一藍一啡,我看得出她的開心,是由心底裡發出來的。我知道她的開心絕不是關乎利潤,每件不過幾百元,如此巨型還要搬來運去,賺得幾多?我想她是高興有人認同、欣賞她的選擇,她覺得自己的心機、努力、推廣沒有白費。
 
Bonnie Gokson 最近接受某英文雜誌訪問,講到 Joyce Ma 的全面撤離時,「protectingly」笑道:「she earned the right to enjoy life beyond the catwalk」,身為一般大眾,我們實在捨不得,但也好應該體諒這位世界級的時裝界女王,奔波了多年,真的需要好好享受一個沒有期限標籤的悠長假期,但與此同時我亦無法想像沒有 Ma Joyce 將會何去何從?會變形、解體到什麼樣子?套一句老話,隨著 Joyce Ma 的離場,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了。
 
 
然而一個時代終結總會又有一個新時代來臨,一個城市不可能就此「玩完」,我們或許會懷念、追憶那段已經開始模糊,卻正好可以給我們恣意地美化的「美好老日子」,但沒有了 Joyce Ma,我們仍得繼續,仍會摸索,或遲或早,終於會有另一個新的先知、goddess 出現,再一次打開我們的眼睛,帶領我們到一個新領域,期待這個新秩序的來臨。
 
當年 Diana Vreeland* 主宰美版 Vogue,受到所有的「beautiful people」(一個由她自創及發揚開去的名詞)膜拜,風頭一時無兩之際,又誰會想到若干年後會有一個 Anna Wintour,亦無損 Diana Vreeland 在奧林匹克山上的至高地位。
 
我相信,Joyce Ma 也應該是如此這般罷。
 
                                                                                      Diana Vreeland                                                                                                                                                                                                                                                                                                   Anna Wintour
Who has more style?
 
 
 
* 點擊參閱「人物篇」《Diana Vreeland 廿一世紀回朝》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