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 拒絕屬於                                                                                                                              2006 9
 
 
 
 
《號外》三十周年(2006年),總編曾凡約我寫些紀念性的文字,「有話盡說,愈長愈好」,他這樣說。
 
其實我除了寫文之外,真正投入《號外》編輯工作方面頂多是最初那七八年。而且還不是全面,只是公餘幫小忙,分擔一點工作量而已,所以無論我寫多長。恐怕都不夠全面。況且早年《號外》的大小事,隨著時間消逝,從記憶中強挖出來,也早已變得模糊不清,寫出來亦難免錯漏百出。
 
                                   攝於1996年《號外》二十週年紀念酒會
 
翻閱早期的《號外》,除了帶來零星回憶之外,亦無可避免地神傷。早期的《號外》運作困難重重,財源不足是我們的致命傷,如果不是多得當年不少熱心人士義務幫忙,恐怕我們早就捱不一去了。在我主觀片面的記憶中,我想起了寫 yuppie lifestyle 的尼高與洛珊(葉富強,即舒琪的哥哥),寫音樂的大衛(是葉富強的另一個筆名)、稻草人(現任理工教授的 James Kung)、布藍鈴(葉漢良),可以看成是顧西蒙 teenage!版的三腳和錢瑪莉清純版的沈夢詩,不辭勞苦為我們到處拍照片的盧玉瑩,沒有任何「武器」在手仍努力嘗試替我們接廣告的 Danny Wong,負責電視評論的魯思明(電檢處的 Rose May Li) ,出錢出力義務幫我們拍了不少封面,替《號外》建立視覺形象的辜滄石、寫八卦社交的白韻琴、鍾文娟、白若華(即岑美華)及居然不介意沒有稿費的亦舒 ...... 還有我們第一代的時裝編輯梁裕生。其實在梁之前《號外》已經在文化思潮、時尚生活帶動潮流,像 1979 l 月號,《號外》已預言:「『德己立街』加上毗鄰的蘭桂坊及榮華里 ...... 將是香港最具潛質的新娛樂焦點 ...... 路邊咖啡座、露天藝術展覽、陽光下的街頭音樂會、波希米亞人的小擺設攤檔,時裝店、酒庫、的士夠格、花檔、外國遊客、本地遊客 —— 這一切都可以在德己立街出現 ......
 
 
一轉眼已三十年了,奇蹟地時至今日,我仍舊差不多每期還在替《號外》寫文,不過想寫的東西,大概已寫得七七八八了,剩下還有些什麼呢?忽然發覺怎麼我從未寫過 Sergio Mendes,這位對我成長時期來說,極重要的音樂人?
 
最近他推出了新 CD Timeless,與現時炙手可熱的新音樂人玩 crossover,似乎銷量也不俗,不過他的巴西節奏風格始終是 easy-listening,在樂壇史上地位可能不太重要,但在我中學時,發現了 Sergio Mendes,就像找到了救生圈。
 
 
當時我的同學聽的都是吹波糖音樂,或者 Bee Gees,而我和黎海寧、Amy Ko 卻不期然,或互相影響,都迷上了 Sergio Mendes Brasil 66,我想除了確是喜歡 bossa nova 那種節奏之外,起碼我本人,在很大程度是故意要與別不同。中學那段時期,已察覺自己有點像 outcast,身材瘦弱,體育差勁,和當時學校的主流銜接不上,可能因此就不自覺地產生頗為嚴重的自卑感,也許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為了挽回一點自尊,很多時候都努力去發掘「另類」的興趣,去突出自己,不要被人看低,然而就是我這份刻意的「拒絕」去「屬於」,反帶領到我去接觸不少一般人不感興趣的領域,像存在主義的文學、藝術電影、不一樣的音樂 …… 別人不要的,我都收下。
 
                                                                                                                                             尚盧高達與安娜卡蓮娜
 
早期做《號外》的時候,我們一直都很在意,以走在時代前端,帶領潮流引以為傲。可能也是我不自覺地把小時候那份心態帶入《號外》,既然拒絕主流,就要更努力,更加把勁走在這主流的前面,如果我對《號外》曾經有些什麼小小的貢獻,可能就是我這份「拒絕屬於」的精神吧。
 
 
 
後記
 
以上一篇和《不讓火光熄滅》是在不同年代為《號外》周年紀念而寫的文章,都多少道出我個人對《號外》的感情和期望,亦提及到自己多年的信念和某些我珍惜的價值觀。希望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不會放棄或失去它們。
 
 
不過有些說來也真是慚愧,前文中提到我要「突出自己」「拒絕屬於」,在年輕時曾經多次過了火位,去到「話不驚人誓不休」的地步,為了要顯出自己與別不同,我試過用舊報紙去包禮物送朋友及同學,沒有打算,但竟也和現時的環保概念吻合。到去了外國,冬天時故意穿中式棉襖,這些或許都可以勉強接受,但特別叫家人去國貨公司買一把「油紙遮」寄來,下雨時洋洋自得地拿住在校園漫步,委實作狀得太過份了,現在想起來也不禁汗顏不已。
 
                                                                      當年拿「油紙遮」的可不止是我啊
 
有時真的要好好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去嘲笑別人扮嘢,我們都犯過可能更駭人的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