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比「節」大 2012 年 12 月 望
隨著冬天的來臨,很多中外節日相繼而來。雖然耶誕節不是中國人習慣的節日,但是畢竟在一些中國大城市的文化中曾經並且現在又佔一席位置,尤其是當年華洋聚集的上海等地方,耶誕節更是商店的一個旺季。
耶誕節原意是慶祝耶穌的誕臨,而如今在許多國家宗教的意義已經淡出,商業的意義反而變得更大。我年輕時在香港的年代,那裡有許多餐廳(純餐廳非茶餐廳)很重視耶誕節的燈飾,遠遠就能看到裡面閃閃的燈光,別有風格。這一類的餐廳都會有“聖誕大餐”,其實聖誕大餐不外乎有烤火雞和甜的果仁派,小孩子除了聖誕禮物之外都會要求父母帶他們去吃一頓火雞大餐。在六十年代,火雞其實是一個又沒味道又貴的東西,但是為了應節,而且在美式速食侵略東方之前,似乎聖誕大餐是每個小孩每年必做的夢。家裡能有聖誕樹的人家不多,平民百姓只有讀教會或者英文學校的學生才會要求家長帶他們上這類的餐廳吃「聖誕大餐」。那年代連塑膠的聖誕樹都還沒面世。
我只知道英國的聖誕樹傳統來自德國。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來自德國,是德國的王子,他把許多德國宮廷的傳統習慣帶到了英國的宮廷裡,漸漸的老百姓也就跟風了。不到兩百年,就算中國不是每家都會有棵聖誕樹,但是凡是五星級的酒店、高檔的商場和辦公室,每年都在比誰的聖誕樹高大,這為各大城市的市容添加了色彩。
其實除了耶誕節,十二月還有猶太教的節日,加上除夕跟元旦,全球在這個時段都充滿了喜慶的氣氛。英格蘭人對元旦以前沒有什麼感覺,反而是蘇格蘭人他們對除夕(Hogmanay)非常重視,但是近幾十年來英格蘭的特拉法加爾廣(Trafalgar Square)也漸漸變成了除夕倒數的熱點。我們中國人可視耶誕節為一個前奏,因為接著就是我們的農曆新年,國內統稱春節。其實我還是喜歡農曆過年,大年初一,年初二,年初三 ⋯⋯ 因為每個小孩都喜歡過年,這跟過「春節」對我來說是有分別的。「年」應該比「節」大。雖然有人說,冬(冬至)大過年,但是到底過年是很大的一回事,不然也不會每個人都趕著回家。所以我覺得年還是年,它比任何節都大。把它貶成一個節,我覺得對「年」來說是冤了。
每個人對過年的感覺都不一樣,但我可以說大多數的人都是以小時候過年的滋味來作為過年感覺的基調。我童年的年是在上海過的。那時候從管家到小工人都很忙,忙著備年貨,其中有些食物甚至要提早幾個月就準備起來,比如醃貨一類的。由於當年食物的四季分明,沒有大棚生產,許多東西都要趁植物的成熟期就要以備過年而用。而本身過年時期,也有它獨特的蔬菜等等,像上海人吃的塌棵菜,就是做「如意菜」的原料,如意菜的做法很簡單,是塌棵菜和不切根的黃豆芽炒在一起,不切根是為了討個好彩頭。
如意菜
我們家年初一不許用利器,不能掃地,不能倒垃圾,所以年夜那天所有的清潔工作一定要做完。像其他人家一樣,我們家也是進了十二月就儘量大掃除,把每樣東西都拿出來抖抖灰。
我記憶猶新的是數次快吃年夜飯的時候我爸在家裡到處換畫。他的畫因為平時不許人碰,即使有雞毛撣子掃過但還是有灰的,弄得到處都是,有潔癖的我媽想發火,但是因為是年夜又不能發火。我的童年時,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已經去了英美,到了吃年夜飯的那一頓,我媽會給他們留位置,而且我們吃完的飯碗裡是要留剩菜的,我會搶著把我哥哥姐姐碗裡的剩菜都弄好。
吃年夜飯前是洗澡,吃完飯後有壓歲錢,但是一拿到手就要壓在枕頭下,所以我小時候很少看到錢。對我來說,過年還有兩件很開心的事。一是年初一中午的大火鍋,不是現在的涮鍋,而是那種老式的火鍋。我從小喜歡湯泡飯,但是年初一是不允許的,因為上海人說年初一吃湯泡飯的話,嫁人是要下雨的,所以我就不敢吃了。第二個是年初一晚上到外婆家去拜年吃晚飯,我舅舅有九個孩子,當中的幾個女孩比我稍長,但是我們很玩得來,到了外婆家我媽就很少管我,所以我就跟我的表侄子、表姐還有表弟溜到弄堂裡去(我家住的是獨門獨戶的花園洋房,所以我很羡慕別人可以在弄堂裡玩)。
上海弄堂
由於我們收到的紅包都要上交給媽媽,而且媽媽心裡很有數我們應該收到幾封紅包,如果在外婆家碰到意外收穫,我就有錢和表親一起湊著買炮仗。那時買的炮仗種類很多,有些上天有些在地下轉,其實我們女孩只是在旁邊吆喝,男孩子才是真的喜歡放炮仗玩。還有外婆家的飯確實蠻好吃的。雖然我外婆一半蘇格蘭人,但是她是個傳統的裹小腳的中國女人,而且曾經長期居住過在農村。
我在香港多年的農曆新年都過得很有氣氛,因為香港的聖誕彩燈一過了聖誕就稍微改動搖身一變成了農曆新年的賀燈。我很傳統,年三十晚上洗完澡以後小孩大人裡裡外外全部換新衣,連床單毛巾都換。雖然我沒有隨廣東人年初一吃素,但是我對他們年初二中午“開年”這個習慣還是追隨的。年初二一早,在開年前,我會自己開車到菜場去買一紮生菜(生意興隆)和買一條活生生的鯉魚(鯉魚跳龍門),其實這些生菜跟鯉魚我都不燒的,因為鯉魚實在刺太多我不會吃,這完全是為了討個吉利。年初二菜場裡來買菜的人都是衣著光鮮,不是平時逛菜場的常客。
當然,各處鄉、各處例。我講的只不過我個人的經驗(很多中國人喜歡說 “Chinese Custom” 中國習俗,其實說的是中國某一個地方的習慣而已),而上海的很多風俗已經變了,香港的也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這世界永遠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