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王國》的階級社會 —— 周采茨                                          2011                        頭等艙
 
 
 
西方社會基本上分「新世界」和歐洲兩地。「新世界」是以歐洲國家「開發」的而且做過其殖民地的美洲,澳洲和新西蘭為主。美國革命了,脫離了英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實行獨立的國民運作,但名義上還是以大英帝國的女皇為一國之主。由於中和南美洲當年由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等國家「發展」,這一塊「新世界」和英國拉不上關係。法國當時的主力也在北美,但它鬥不過英國,所以,除了加拿大有一小塊地方魁北克(Quebec)還以法語為主外,基本上在美洲已「沒戲」了。
 
 
大英帝國一個曾經「太陽不落」的帝國今天還勉強的存在一個「英聯邦」來提醒世界它擁有過的輝煌。英聯邦成員都為前大英帝國殖民地,雖然多數都已真正獨立而不再效忠英國女皇,團結在往日的「主子」周圍是有它一定的安全感的。
 
 
我們經常統稱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為「英國」也有一定的理由: 「英國」兩個字容易叫,英格蘭最為強大,首都倫敦也位於英格蘭,加上原應譯為「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或「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卻被「大英帝國」俗稱了,這個「英」字就歷史性的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在英國和美國都住過的人該會感覺到美國是有明顯的種族界線和歧視,而英國卻是以階級將人分劃。至於種族歧視,它的存在是限於勞工階層的少數而已。這也是許多香港人在英國不感覺到任何歧視,而一旦搬到美國就發現中國人基本上只交中國朋友。
 
英國的階級分三種:貴族由帝王封的 (aristocrats) 或者上等人無銜頭的貴族的分枝 (upper class),中產階級其內再分上,中和下 (middle classes) 和勞工階級 (working class)。一個人的出身定了他和她一生的階級,壁壘分明。
 
 
這三個階層的分別,一般從口音中就能分辯出來。
 
以往,英國的上等人以賺錢為恥,因為掙錢是商人的行為,而商人肯定是中產階。現在,每一階層都需要尋找財富,所以有關金錢的話題都能堂而皇之的在任何場面出現了。
 
上等人雖然看不起中產和勞工階層,但他們尊重勞工階級因為他們以勞力養活自己。貴族/上等人多數以有思想自居,許多帶著貴族情操觀看社會,覺得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禍害,是一群做「中間人」為生的社會寄生蟲。
 
中產階級當然想做貴族,但知道自己的出身不可能讓他成為貴族 (女性嫁貴族可得名銜,而且離婚不用除名),所以只能恥笑勞工階級。
 
 
而勞工階級,除了個別的演藝歌唱界的人物脫穎而出,如 The Beatles 成員可以神奇的完全脫離英國的階級架構以外,幾乎都是乖乖的安於本分,知道自己的地位是那裡。
 
 
隨著教育的普及化,尤其是在劍橋和牛津大學近年的以吸收平民學校出身 (非繳費學校出來) 的優異成績得者為先的政策下,勞工階層出身的以專業人士自認榮升中產的大有人在。新移民的華人和印巴人士的子女更是其中的表表者。其實,專業人士 ( professionals) 在上等人和上中產階級的眼裡只不過是一個多讀了點書的工匠 ( tradesmen)沒啥值得高興的。  
 
再說,只要一個人是在英國長大的,他和她的口音永遠是首先被發現身份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