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是潮流   胡冠文  (丘世文)                                                    1983年  月                                 號 外

 
 
 
我想借助葉德嫻的演唱會「第一次」談談近來香港的氣候、一種現象。
 
這裡說「借助」,因為本文並不是以評論葉德嫻為主,而是透過她的演唱會去認識些少具代表性的文化徵候。
 
葉德嫻無疑是本港近年來難得的歌星、演員、娛樂人才。她在「第一次」的演出沒有令人失望;然而,「第一次」這音樂會並不怎樣份外成功 —— 無論票房記錄怎樣超乎理想、encore 掌聲何等熱烈亦然;原因很間單 —— 錯在觀眾。
 
我再說一遍:錯在觀眾 —— 開始至閉幕也錯,大錯特錯。
 
到場的觀眾是很典型的本地觀眾:他們完全醒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集體勢力,蓄意而來,備受歡娛,要求份量,喧賓奪主的姿態老早已定。因此,他們秩序井然、為自己作為觀眾的角色而投入非常、處處了解演出和策劃者技術上的困難,充份協助 —— 而且十分為意自己的力量 —— 演出的成功。
 
音樂會一開始,葉德嫻出人意料地從觀眾席後手挽禮服走上台上幕前 —— Pirandello 式地 —— 匆匆忙忙在扮演後台等候出場的諸種小儀態:梳妝、補紛、采排、不耐煩抽煙等等,整整有四五分鐘。很新頴。但觀眾始終鴉雀無聲,老老實實表明:we are not amusedbut we’ll wait and see
 
 
果然,簾幕一起音樂聲奏起熟稔的〈星塵〉觀眾是轟然拍手了 —— 畢竟大家是如願以償了。
 
 
然後是黃韻詩、鄧碧雲、盧大衛等的客串演出,音樂器材失靈似乎不重要,總之「卡士」夠份量觀眾就「俾面」—— you seewe can be very reasonable
 
然後葉德嫻演唱她心愛的英文歌 —— 音響繼續模糊不清 —— 觀眾完全懂事明理,雖然不甚喜歡聽也拍盡手掌 —— we give due regard to every part of the concertdespite our likings and dislikings
 
然後是閉幕和 encore —— 完全公式化的 encore。俞琤謝幕,感動流涕、深鞠躬、再鞠躬、唱走音歌 —— 什麼也不要緊,誠懇大獲全勝:we are completely satisfied
 
然後觀眾紛紛離座趕離夜來僻靜的九龍塘大專會堂,各人深深相信剛剛看過了一流水準的音樂會。
 
                                                                     浸會大學大專會堂現易名為大學會堂
 
早十幾年前,香港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那時候十元一張的門票,(不要說一百五十元) ,意味著個別觀眾不同的要求:如果演出好,有人會高叫若狂,甚至窩蜂擁到台上去,會扯脫表演者的服飾、會喊得聲嘶力竭、會不憚煩擾旁人高聲和唱;如果演出不好,有人會率先噓叫、甚至要求退錢,絕不會給同情分,也不會作禮貌式 encoredamn itwhy should we conform with common decency
 
但今時今日的香港人不同:他們屈服於形勢、震驚於場面,完全誠服一套約定俗成的社會儀態 —— 凡在藝術中心、大會堂、大專會堂、新伊館上演的一切總該備受尊重,大家要緊守規誡:準時到場、熱烈拍掌、不准吸煙拍照、不得喧嘩胡鬧、別人不笑不可笑、別人笑不可不跟隨、閉幕後保持安坐等待 encoreencore 後方可離座 —— 緊記帶走場刊歸途上表示身份。
 
 
所有娛樂界、藝術界、策劃界的特出努力似乎都歸於徒然 —— 現在再難有轟動震驚的熱烈反應,換之而起的只是勢所使然的賣座 ——《投奔怒海》是這樣、第一映室是這樣、藝術節是這樣 —— 最緊要的是怎樣宣傳號召足夠的一群觀眾球 —— 雖則過千萬,他們總會默默無聲、安分守己、我行我素,進出劇院千百次依然故我,不斷向群眾的口味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