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的誕生 - 佳視 (3) —— 丘世文 1978 年 7 月 號 外
……接上文
「佳視」暫時最自豪的是它的編製方式,譬如拍「名流情史」,故事大綱由陳韻文構思,然後交由葉潔馨、劉天賜,劇本審閱梁濃剛及監製林德祿刪改修正(劉說:「陳韻文係好開通的人。」)。跟著,再與四名編導開會,逐一定大小分場;梁淑怡許多時亦走來開會,參加意見;分場編好後,才交由各編劇取回家中撰寫細節。劉說,這樣做法浪費許多時間,但卻是必要的。石少嗚說,「佳視」現在已在準備九月的節目劇本,以前「港視」亦沒有這麼早的籌備。他形容現時劇本進展情況符合「理想」。劉天賜解釋說,「佳視」能夠做到這個理想,原因是該台工作量較輕,「受得起這種奢侈」,而且編劇人手多,廿六名編劇,五名劇本審閱,三名資料搜集員,可以三個人每週編半小時節目,慢工出細貨。看來,外間對「佳視」創作組的評價是有點現實根據。
梁淑怡與佳視老闆之一林秀榮
但其他部門卻不一定同樣幸運,特別是製作部。黃森有次向葉潔馨打趣說,不如派兩人去日本搶購機器,然後當手提行李,立即坐飛機回來。製作部一名工作人員向新聞總監潘朝彥提議以半個剪接人手換取新聞部一副攝影器材。不過黃森說「佳視」已經訂了大批機器,估計年底可以補足製作的需要。現在「佳視」只有三名場記,三名劇務,要應付廿多名編導。同時只有六組攝影隊,水準擅長都不一致,做成某幾隊特別搶手的形勢。「我鼓勵編導逐一試輪住用,」黃森說。他解釋:以前佳視本地製作少,而且拍慣古裝,現在的節目既多時裝又隆重煩複,所以有時候還要在外邊請人進來做攝影。「CTV 部部是大製作,」他說。攝影師缺乏的現象,他說,是整個電視界的問題,不是佳視一個電親台的問題。梁淑怡說,「佳視」還有許多實際限制,儀器不足是其中一樣,雖然逐漸步伐加快,但現在還要「struggle」。
觀眾(及娛記)更感興趣的是「佳視」有明星嗎?請不要對我說,米雪曾有一百萬觀眾,鄭裕玲像一首民歌 …… 觀眾只知道,鄭少秋及汪明荃是在「港視」。梁淑怡可能對韋基舜有信心,但觀眾則是對 —— 我也想不明白 —— 狄波拉。「佳視」高層其實亦知道明星的短期重要性,(例如拉攏狄波拉,但既已缺乏就不敢強調。石少嗚說:「我地不鼓勵明星制度。」
羅樂林
演員又如何?你會認為羅樂林是好演員嗎?石少嗚說:「任何一間公司都唔可以話一定夠演員,譬如邵氏流行拍武俠片,武俠片演員就唔夠喇。」「平均來講,」他說,「我唔覺得我地唔夠演員。」「我地鼓勵演員多元化,每個演員有長處亦有缺點,我地希望每個演員及藝員充份發揮。」
另一待考驗的部門是營業部。一名廣告商對我說,「港視」的廣告部人面熟關係好,這是「佳視」缺乏的。徐聖祺說:私人關係有幫助,但「佳視」主要不是靠拍膊頭,而是靠服務質素。「客戶知道你每講一樣嘢,立刻會做到,」徐說。「我感覺廣告界已經接受我地,而且幾快嚇,」他說。「我地俾人感覺我地係 sincere ;我地講野係 base on facts。」到了六月十六日「佳視」在「會議中心」招待廣告客戶,一名酒商代表對我說:「佢地班人系幾得嘅。」
名流情史
「擺事實」是佳視蓄意營造的印象之一。我發覺「佳視」中上級職員許多有統計學背景,而對資料調查搜集的狂熱更是近年廣播道的新興現象。林旭華說資料搜集員在電視界裏,已有了獨立而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名流情史」的一傷火災現場實景,就要一名資料搜集員花二個星期時間去聯絡籌劃。白米入口商的經營方式,當然也要做調查;風氣一散開,甚至編劇亦拉隊去一間珠寶店,調查珠寶界的經營方式。「佳視一定要 reflect the time,」施南生說。施自己擁有一個英國統計學學位。「We are a city station. What now is,is us。」她說,「佳視」的節目都有數字及事實支持。「我地俾人印象是一個『大』台」她說。
金刀情俠 推理劇場 名流情史 急先鋒
「佳視」成功的機會有多少?不是已有人在說:七時看「強人」,八時看「名流情史」,九時看「鱷魚淚」?「佳視」開台初期視,推出「射鵬英雄傳」,觀眾過百萬,令「港視」手忙腳亂,花了很多錢做宣傳才拉起了星光熠熠的「書劍恩仇錄」的收視率;現在「佳視」這班謀臣,就是當年在「港視」吃盡了「佳視」苦頭的一班,根本不相信有慣性選台這回事。「麗的大電影」及「鱷魚淚」更加速了選台神話的破滅。現在「佳視」的節目編排邏輯是:觀眾的習慣是可以改的。以往每晚十一時後,各台放映重播,好似在逼觀眾去洗面睡覺,「佳視」就趁機推出「Hello,夜歸人」,以全新本地製作延長香港成人睡眠的鐘點。以往各台都不注重星期六晚,認為觀眾寧願出外消費而不肯留在家中;但「港視」K100 的收視率已證明香港觀眾是願意為電視犧牲星期六晚 —— 如果電視節目好的話,因此「佳視」就在星期六作重點攻擊,延長香港人公餘留在家中的時間。「金刀情俠」未出街,編導徐克已成為廣播道傳奇人物;「推理劇場」更是廣告反應最好的節目之一。今週末你會留在家中嗎?
「佳視」七月總登陸,統籌方面雖然感到吃力,但聲勢已形成。施南生說:「We are not selling one or two programmes;we are selling the entire schedule。」石少嗚說:「任何人對佳視都有新鮮感。人不能抗拒自己的好奇」,如果不好奇,他們根本不會轉台。「首先要他們看,然後要交到貨,」石說。但是,他說,大家都不知道觀眾何時會扭過來看「佳視」節目,所以必須同時推出大量高水準新節目。
「佳視」的長遠野心很大,短期的目標卻非常實際。盧國沾說,「佳視」不是想一舉打低其他台,只是想「攞個合格」。「對我地來講,現在的收視率不合格,」他說,只要百份之三十三點三就合格。施南生說:「If we have 30% plus , everybody cannot ignore us。we are the alternative。」
而那班人真的相信「佳視」終於會重新劃分香港電視業的疆域。徐聖祺說:從來沒有只把「佳視」當作第三個台;劉天賜說:「我不擔心七月,因為我對我自己的信念好信。」石少嗚則謙虛地說:「聽天命盡人事啦。」宣傳部的彭熾說:「好似運動家去運動場,永遠不敢說自己一定贏。」石少嗚補充說:「這場賽跑是馬拉松。」面對七月的來臨各人也有不同反應。營業部職員曾特意地在恆生銀行大廈十二樓的城市辦事處檢查一番,看看能否把窗戶打開跳下去(他們發覺打不開);創作組有人說笑,七月後「佳視」有大批文藝青年出讓;盧國沾就說:太太懷孕就緊張,到了臨盆反而不緊張。梁淑怡總結說:「The good feeling is you know everybody wants to get there。」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