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領導者二十年後 —— 陳冠中          1996 12 月        號 外   
 
 
 
《號外》最聰明的一點是沒有跟創辦人一起老化。它的當權派保持年輕,元老們沒有去左右內容。
 
要我承認自己老化,並不好過。我們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是香港的嬰兒潮先鋒,我們之前,是斷層,當我們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嶄露頭角的時候,的確前無古人(或許,只有一小撮先知先覺的長者),潮流任我創,我們的喜愛,就代表潮流的主流。
 
但這一波的嬰兒潮人,已過四十歲。
 
他們還以為自己是時代代言人,仍充滿自信,不想反省,財大氣粗,目中無人。或許,他們仍是香港的中流砥柱,但正如所有的中流砥柱,他們踏上了不歸路——老化。
 
暫時,新中年們仍沉溺在自己的潮流,老化有老化的流行態:
 
 
打高爾夫:像我這樣年紀,打高爾夫是一種強大的同輩壓力,太多人邀請你去打高爾夫球,只要意志稍不堅定,以為輕嘗無妨,很容易一踏足就不能自拔,從此不再泡咖啡館和上劇院,放棄夜生活,等待著黎明踏上征途。我作為文化人,必須堅持把時間浪費在夜間的活動,看深宵電影、支持夜貓子、啃較厚的書,這是我拒絕高爾夫的原因,我還沒有搬出環保的理由。
 
 
喝紅酒:十幾年來,我們都學會了喝波爾多,記住了幾個重要的年份,可以用法語說出重要的農舍,甚至敢於挑戰 Wine Spectator 的評價。當然,在富裕的香港,富裕的階層只懂波爾多(及少數的背根地),我們抱怨的是香港的高酒稅,擔心的是如果台灣人和大陸人都喝紅酒(波爾多),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場災難——事實上,黃禍已經開始。人到中年,我們還有比紅酒更理直氣壯的酒精選擇嗎?當大陸人不喝傳統「白酒」、台灣人不喝他們二十一年的混合威士忌,改喝紅酒,全球酒價狂飆,在這個歷史轉折點,香港的新品味界應該認真考慮與我們中年人說再見,另闢幽徑,改試 single malt、或俄羅斯瑞典美國三大名牌伏特加,但記住:喝醉是台灣和大陸的舊風尚,在香港從來不算是酷。
 
 
抽雪茄:我抽小雪茄,這是我戒煙後的習慣。過去五年我一半時間在大陸、一半時間在台灣,抽小雪茄令我生存下去,生活有寄託,但我那牌子,只能在香港福和買到,怎樣在北京或台北而供不應絕呢?裡面有多少悉心企劃,也有因企劃失誤而短期斷貨,這個時候,我處變不驚,不會慌失的去找代用品,用我的佛學修行,施展不執著的功力,好像無所謂一樣,五年就這樣撐過去了,至於經不經得起長期斷貨的考驗,暫時只是一個學術命題。
 
                                   Sharon Stone
 
總之,只有中年人才抽雪茄,想想鄧永鏘和 Sharon Stone中年老風騷還有許多「次文化」,如:
討小老婆
驗身體,吃各種防衰老的神奇藥。
好友驟死,或第一開刀。
送子女去外國私校
收藏:從萬年歷手錶至佛像。
繼續找下一個發財工具和地區。
 
現在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接近八十,這真是中年人的大危機,老化之後剩下四十年怎麼過?我們還有其他的危機意識:
碰到漂亮的女孩子,竟然是女兒的同學。
要與大陸人爭利。
好不容易克服電腦恐懼,是不是還要學中文打字?
怎樣跟從小玩電子遊戲和看連環畫的下一代溝通?下一代能維持我們今天的生活水平嗎?
現在的時裝怎麼能穿?
 
我最近才承認跟不上,我是指時裝潮流。是這樣的,喜歡衣服的人分四種:
 
.「啱身」,所謂 tailored,長短適可而止,四平八穩。
 
.「時裝」,與「啱身」對立,有時候流行過寬,有時候過窄,有時過長,有時過短,跟時裝大師走。
 
.「風格」,貫徹地走自己的路,在世俗眼中可能有點怪,長期穿黑衣或打領結,屬之。風格弄不好會給人徹底過時的感覺。
 
.「扮靚」,並不敢時裝同步,不走在最前,又不甘落伍,不甘平凡,用自己的審美觀念擅自把時裝改動,最後接近了「啱身」。
 
我們這種人,當然以「三. 風格」為最高境界,其實也依附「二. 時裝」的共同體內,找時裝中合用的東西來建構自己風格,比較看不起「四. 扮靚」,不屑於「一. 啱身」。
 
                                                                                      2011 年秋冬季的 Yohji Yamamoto
 
曾經有一段時間日子,「時裝」提供了我喜歡的風格,如日本設計師的「窮人樣」:縐的布料、故衣似的不挺、闊身闊腳無結構,一層一層披來披去像流浪漢。甚至四五年前歐洲設計師的亞洲民族樣,皆非常合我胃口。但這幾季樣子都改了,確實跟前陣子有了典範的轉移,令我的「風格」和時裝有了距離,再找不到時裝來補充我的風格,我終於跟不上(中年的問題之一是腰封膨脹)。
 
 
※ 小宇按:嘩!陳冠中15年前的文章,其觀察及論據至今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