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such —— 宋家聰 (陳冠中)          1982 4 月         號 外
 
 
 
 
England My England
讚英國並非時尚,但我是死硬 Anglophile,終生選擇,無話可講,你吃你的野味,我吃我的 kidney pie
 
                                                           Steak and Kidney Pie
 
報刊專欄喜歡彈英倫,我可以肯定他們大多不曾在彼邦住過,就算住過亦對英國經章制度不甚了了。
 
英國的政治制度仍然是最好的、英國的教育人材輩出(諾貝爾科學家平均人數計多過美國)、英國的公園遠勝最接近的競爭者。
 
 
英國本土人是很容易相處、很有修養。雖然來到香港生根的英國人,大抵總有一半是衰人。
 
今時今日,英國的確有使人感到 depressing 之處,但若論 quality of life,英國仍然名列前茅。不明白香港人有什麼資格笑英國,除非我們認為增長率及地產價是人生唯一價值。
 
我並不因親英而卑美,我亦很喜歡日本某些成就(不是那 authoritarianism)但,如果我們採用一個較宏觀的評價標準,英國人包含了許多文明社會應該學習的東西。
 
Mr. MorrisI Presume
英國人的 workmanship 仍未崩潰,可能古老一點,可能緩慢一點,但基本上交足貨、可信賴。
 
 
身為香港人,自己承認,shoddiness 泛濫,樣樣得過且過。看看那些大廈及裝修,剛造好就甩皮甩骨;看看茶樓伙記,將碗碟重重的在你面前。
 
香港,整塊土地變成了追上潮流的次貨。
 
Nothing is perfect here
 
難得找到一片兩片稍完整的、finish 得好一點的事物,就馬上成為《號外》的焦點。(舉例:Regent Hotel’s Harbourside
 
                                                                                 The Harbourside 仍在
 
我已三十歲了,我再沒有耐性忍受次等。
 
《號外》必須鼓吹新的 art and crafts movement,請每一專業界謹守基本標準,提倡有紀律的 apprentice 制度,敬業樂業,以自己的產品為榮,將香港的第一及第二工業革命配合美藝形式主義。
 
 
《號外》的先驅人物除了王爾德、華荷、羅蘭巴爾德、Beatles ……之外,還應該溯源至英國的 William MorrisThe DesignerThe SocialistThe Industrialist - The Romantic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
KK 說,真不明白那些英國仔,年紀輕輕就知道自己的 vocation,一早立志,做律師的做律師,做物理學家的做物理學家。而且,許多時候,有志者事竟成。
 
                                               Oxford                                                                                    Cambridge
 
英國最優秀的大學(Oxbridge 及某些紅磚如 Sussex),對學生採取頗放任的態度,只有發展,奇怪的,學生們或遲或早竟各自學有所成。
 
KK 說,是那股信心使然。
 
「這條走廊,曾有無數的諾貝爾的主、政治家、小說家走過。今天,我在此踱步;明天,我亦會如前人一般,做 leader in my field。」
 
傳統。
 
Hats off
Sir Murray
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Sir Murray MacLehose 麥理浩爵士 (1917 - 2000)

 

 

 

※ 小宇後按:此文發表於1982年,同年麥理浩爵士卸任港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