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al Intelligence: 中環 Part 1 —— 陳冠中 1982 年 6 月 號 外
Making a Coming Back —— 陳守真 (陳冠中)
十九世紀的西方社會寫實小說﹐總喜歡把倫敦、巴黎、波士頓、紐約這類城市信手拈來作為方便寫作的價值象徵 —— 人所熟悉的是狄更斯式的倫敦、巴爾札克的巴黎﹔他們筆下浮華虛偽、市儈現實、勾心鬥角、罪惡滿盈的人物世界﹐幾乎已成為我們現時思想慣性的工具﹕提起大城市﹐只需要慨嘆一句十里洋場、人情冷暖﹐似乎就要把一切囊括包羅。
中環一直以來在香港似乎還未曾擔任過這重要的角色﹐至少﹐在我們現時看得膩了的所謂社會現實本地電視長篇劇和電影裡﹐中環並沒有被徵用作主題式的符號。
不錯﹐曾經有過一段時期﹐中環幾乎就瀕於成為藝術思想上的象徵 —— 那是粵語片時代影片和廣播劇的年頭﹐但那時期的藝術工作者畢竟是一知半解﹐力不從心﹐似知非知地廣泛地用著太平山下這套語 (或套景)﹐鬆懈非常地不時又跳躍到尖沙咀鐘樓﹐不時更非時代地區性地營造點戰前上海的脂粉大千世界的場面來。
八十年代的中環
然而﹐中環歷來都不失為一般市民心目中的小倫敦、小巴黎。五六十年代我們還可以聽聞街頭相遇彼此表示「上中環去」時的口氣是多麼虛榮、多麼煞有介事 —— 到中環「大葛樓」宣誓辦手續、到中環律師樓簽契、到中環銀行總行去提款﹐總之﹐中環 was something serious、中環 meant real business、中環 was the place where all impersonal forces met。如果某人的兒女在中環辦公﹐算是低層的白領職員也好﹐那幾乎就是鄉黨戚友間爭相傳誦光采的事。
十多年來中環的地位似乎被其他新區城市化爭炫而變得黯然失色了。但八十年代的中環似乎是勢有捲土重來、重振聲威的來頭。政府與財團一系列正在動土與計劃的建設——地鐵總匯、半山行人輸送系統、架空走廊、新匯豐大厦和摩天商業樓宇等等 —— 我們現時只等待甚麼人能以濃縮經濟、不落俗套的藝術手法把中環象徵呈現在一般市民的心目中去。
附錄﹕誰說去到中環﹐一定要穿西裝﹖—— 陳冠中 (?) 1979 年 8 月 號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