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令人敗興而返的港版〈傲慢與偏見〉 2020年1月 立場新聞
中英劇團的話劇〈初見〉宣傳說它是改編自〈傲慢與偏見〉,將背景從十八世紀英國移植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旳香港,確實令我萬分雀躍及期待,Jane Austen 最燴炙人口的名著和五十年代的香港,對我來說兩瓣都開中,是買了sure win雙重保險,想不到竟敗興而返。
從客觀角度看,此劇節奏明快,但總覺得「水過鴨背」(它的劇本用上大量廣東俗語及歇後語,我也試用一兩句來湊熱鬧),但求交待情節,匆匆掠過,感覺不到原著筆下的irony、弦外之音,以及微妙、細膩的感情漣漪。
我頗反感是原本Jane Austen的comedy of manners、subtle humour、溫柔地包容了貴族和中產階層種種得失,今次放在舞台上竟變得如此粗鄙,及胡鬧,當中一些語帶雙關的「有味」對白即使樂而不淫,也未免流於低俗,還有Bennet一家人包括家中那個傭人順德馬姐唸對白很多時都用上廣東話「數白欖」式的押韻,與劇中標榜的「中產家庭」顯得格格不,近似〈歡樂今宵〉裏那些「多咀街」、「怪拳」環節多於Jane Austen。
更甚是編劇陳鈞潤(這是他的遺作)可能為了加深「懷舊」色彩,對白又用了大量過時的廣東俗語和歇後語(即是類似:冇掩雞籠——自出自入,番薯跌落風爐——該煨…那些),當Bennet一家人差不多全天候句句對白例必加上這些俗語/歇後語,真的聽得人很不自然,其實只要間中灑滲一兩句此類過時俗語作溫馨提示,觀眾自然驚覺:噢!原來那確是個早已消逝的年代!比現時慌死你唔知更有出其不意的感染力,觀眾可不是「牛皮燈籠——點極都唔明」啊。
陳鈞潤對白舖排的懷舊元素無疑是大量,細聽之下總覺得粗枝大葉,劇中不止一次提「中產」,其實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產」一詞尚未有人提及,都是說「中等人家」、「中上家庭」、「小康之家」之類,我記憶在七八十年代的〈號外〉也鮮見「中產」一詞,還有「飲食文化」更不是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用詞,何況在劇中竟是出自那個女傭口中!
從硬件來看,中英劇團今回是不惜工本,儘量利用葵青劇院舞台的濶度、深度和裝置,多幢可以旋轉及推前拉後的佈景真的很有氣勢,序幕降下一層一層類似silk screen,營造五六十年代香港情懷也十分精美,不過既然編劇如此努力懷舊,其中一幕Darcy 那個貴族阿姨Lady Catherine的大宅,舞台搭景以純白為主色,無疑是很stylized,但五十年代香港品味絕非這般,富有人家不會有用這種單色(特別是純白)來佈置家居的。
至於服裝設計就真是慘不忍睹了,特別是Bennet四姊妹(這個香港版減了原著五姊妹中的四妹),除了款式難看(特別是塑造成搞笑諧角的三妹),更加與時代不配合,可能我對五六十年代的視覺特別敏感,一不對配就混身不舒服,劇中四姊妹的服飾似六十年代陳寶珠當紅時期多於1950’s,像那對a-go-go式白長靴,就根本不能拿出來穿。
劇中舞會那幕戲播出了葛蘭的〈我愛恰恰〉,終場謝幕時也是以葛蘭的〈曼波女郎〉作配樂,相信不是順手揀來;兩首都是1957年電懋公司開拍的電影〈曼波女郎〉的插曲,我無法不想起五、六十年代以國語時裝中產喜劇馳名的電懋公司,當年它其中一部招牌作〈四千金〉片中背景正好和〈初見〉都是假設在跑馬地,同時我又想起電懋公司另一部經典〈長腿姐姐〉一張劇照:一對父母和兩個當婚年齡女兒,參加完舞會之後鬆了一口氣的模樣,我初次見到這劇照時我已覺得很有〈傲慢與偏見〉的味道,可惜〈初見〉的製作完全營造不出此種小布爾喬亞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