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有關《華盛頓郵報》和「水門事件」的電影 2018年4月 星島日報
最近看了三部與《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多少有關的電影,包括《戰雲密報》(《The Post》)、《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及《竊密風暴》(《Mark Felt》),題材與該報於一九七一/七二年間公開「五角大廈密件」及窮追「水門事件」,不惜得罪政府體制,最有趣的是,《戰雲密報》和《竊密風暴》是新片,在二○一七年推出,而《驚天大陰謀》則為一九七六年舊作,後兩者拍攝相隔四十年有多,卻同是講「水門事件」,分別從記者和告密人角度出發,三片擺在一起看,竟多了一種「時間旅遊」的立體感,也是電影魅力所在吧。
三片最為人熟悉應該是《戰雲密報》,它獲今年多項《奧斯卡》大奬提名。全片圍繞的「Pentagon Papers」是美國政府內部文件,主要檢討及衡量過去二十多年對越南的策略,一直不但從沒公開,反而時常發布和文件內容不符的資料欺騙國民,《紐約時報》在一九七一年披露部分「五角文件」之後即被聯邦法院下禁制令,同樣擁有「五國文件」原始資料的《華盛頓郵報》會否接力,繼續公開文件內容呢?
當時的郵報正處於關鍵時期,準備將私人家族生意轉型成上市公司,它的出版人Katharine Graham(梅麗史翠普飾),早幾年前在父親、丈夫相繼逝世,在無更合適人選下接管家族事業,她對新聞行業本來就不在行,公開「五角文件」固然可戴上維護新聞自由和公眾知情權光環,但亦意味要與政府反目,更得失政治保守的投資者,令上市計畫受阻,加上Katharine Graham一向與華盛頓知名人士,包括白宮要員、政客、政要都有交情,在重重有形無形壓力下,她會否亮綠燈讓報章總編輯Ben Bradlee(湯漢斯飾)刊登「五角文件」?
她的取捨是全片戲味所在,結果這位Graham女士顯示她絕非別人以為她是那種容易受操控的小女人,她有勇氣和眼光信任她的下屬,結果在Ben Bradlee領導下,《華盛頓郵報》不但公開了政府過去二十多年越南政策的真相,一年多後更陸續揭發「水門事件」背後的來龍去脈,間接促使尼克遜總統下台,而《華盛頓郵報》亦因此名聲大噪,從一區域性報章躍升成全國一綫大報。
考據精細
看完《戰雲密報》之後竟觸發起我的衝動,想找拍於一九七六年的《驚天大陰謀》當續集看,又給我幸運地找到了,它當年亦有提名多項《奧斯卡》大獎﹐內容集中講述一九七二年「水門事件」的開端:幾個匪徒被發現潛入民主黨在首都華盛頓Watergate酒店的總部放置偷聽器,他們的犯案動機不明,亦查不出有沒有幕後主使,代表郵報上庭採訪此單新聞的記者Bob Woodward(羅拔烈福飾)卻嗅到有些不對勁,除了幾個被告同是中央情報局(CIA)前員工之外,以他們墨西哥裔「低端」身分,又怎會請得到專替權貴富豪打官司的名牌律師,代表他們申請保釋、辯護?
從這個問號開始,再得到總編輯Ben Bradlee(今次由當年老戲骨Jason Ro Robards飾)的「不反對」,他和另一年輕記者Carl Bernstein得以繼續深入調查,發現多位在總統身邊的要人可能都牽涉其中,背後似乎確有「驚天大陰謀」,一批隱形有力人士不斷用各種手段包庇黑手、毁滅證據、阻止調查,但這兩名初生之犢沒放棄,鍥而不捨,抽絲剝繭,逐步逼近真相,證據指向尼克遜角逐連任的助選團,是此團隊找人爆竊民主黨總部放置偷聽器,企圖監聽對方機密資料,最終令尼克遜無法卸責,黯然下台。
All the President's Men The Post
一九七六年距離水門事件不過四年,所以《驚天大陰謀》在視覺上還原當年面貌比較容易及更具可信性,而四十多年後的《戰雲密報》要呈現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華盛頓就必需多下功夫了,兩者合併起來比較,主要場景《華盛頓郵報》的辦公室在兩片都很相近,簡直好像是來自同一搭景,《戰雲密報》對「古董」硬件,如電動打字機、影印機、固網電話、各種桌上文具、假天花照明……皆考據得十分精細,男女主角的造型,無論服飾、髮型、化妝等都幾可「亂真」,可能是心理作祟,總覺得《戰雲密報》的角色造型過分工整,做到處處冇錯漏,反不及《驚天大陰謀》有點Sloppy來得自然,只是看到風華正茂的羅拔烈福或德斯汀荷夫曼才提醒觀眾,那確是一九七六年的作品了。
郵報兩名記者能找到重要綫索跟進,還要多得一位身分神秘,自稱「深喉」(Deep Throat)的告密人,《Deep Throat》是當年一部轟動一時、挑戰大膽尺度的三級色情片片名,多年後才知道用「深喉」做外號告密人,原來是聯邦調查局一名要員Mark Felt。
命運真玄妙
也是二○一七年推出、由Liam Neeson主演的《竊密風暴》,就是從Mark Felt的角度講水門銅幣的另一面,一九七二年水門案爆發之際,掌管FBI幾十年、權傾朝野的J. Edgar Hoover逝世,Mark Felt為他副手,滿以為可以扶正,殊不知尼克遜卻空降一外人做代局長,顯然白宮是出招企圖影響,甚至干預原本憲法給予行政獨立的FBI。聯邦調查局順理成章開File調查水門事件,卻遭這代局長諸多阻攔,更下令終止行動,令Mark Felt懷疑水門案很大可能牽涉到白宮層面,在FBI沒得查下去之際,他私底下暗中聯絡民間查同一事件的記者Woodward,傳遞FBI已掌握到的綫索。兩片中他們夜間秘密會面那個停車場看似完全一樣,可能是實景,更可能正是現實中兩人當年相約的地方,現今仍在,所以兩部相隔四十多年的電影都在這同一停車場取景。同一地標,三個時空,確是有疑幻似真的感覺。
《竊密風暴》本身並非特別出眾的電影,但和《驚天大陰謀》放在一起互相印證地看,卻增添不少趣味性,也加深了觀眾對水門案的認識,還更能夠體會到命運真的十分玄妙,《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調查水門事件本已走到死胡同,如果沒及時得到「深喉」提點,相信尼克遜最終也能保得住官紗不會被逼下台。
又如果J. Edgar Hoover沒有死,或如果Mark Felt在他死後順利躍升成局長,他們會怎樣處理這宗案件?依法調查?抑或與白宮達成某種共識不了了之?
所以說假若不是尼克遜空降一個外人來掌舵FBI Head住Mark Felt,就不會令Mark Felt不甘心,造成他心理不平衡,對外泄出FBI的水門機密資料了。想不到冥冥中原來是尼克遜替自己鋪排了下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