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Us》和《Lion》都觸及到領養孩子的議題                                   2017 年 月     號 外

 
 
最近看了電影《Lion》(漫漫回家路)和美劇《This is Us》,兩套作品都觸及了「領養孩子」的議題。真佩服西方人在這方面的人道感召和博愛精神,像《Lion》片中的養母(Nicole Kidman 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她說她並非不孕,是可以生育,但他們夫婦寧願選擇領養,他們的想法是地球人口已太多,與其再添加重其負荷,何不領養已來到世上那些因種種原因不幸未能被父母照顧的孩童更有意義,而他們領養不止一個,是兩個老遠從印度來到澳洲的男孩,第二個更患有似是自閉症,很難適應在澳洲的新生活,我不敢想像假如我是這個孩子的養父母,我會怎樣處理這特殊情况?我願意投放更多時間心機去撫養他嗎?片中(也是現實生活中)這對養父母不離不棄,不單沒有「退貨」,更悉心費盡精神心血養育他一直到成年都仍繼續,真叫人感動。
 
 
我記得大學畢業在歐洲孭背囊流浪那段日子,曾在慕尼黑認識到一對德藉夫婦,他們本身生有一個兒子,但他們認為獨生子在孤單一人的環境下成長不怎健康,於是特意領養多一個年紀相若的孤兒,讓他們有伴,而這對夫婦對待兩兒子皆視如同己出,絕無偏袒,我認識他們時兩個兒子已十五六歲,二人都健康活潑,他們父母作出這個我想都未想過的安排,大概也只有西方人才會這樣做。
 
 
This is Us》是我無意中連口碑如何也不知的情況下看到的劇集,看完第一集正到令我驚為天人,如獲至寶,跟住就停不了追完它第一季共十八集,劇情是以在同一天生日的四個主角為軸心,他們的人生,遭遇互相交叉、影響,其中一個主角是一位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非裔人士,他一出生就被遺棄在一間消防局門外,跟住被一對白人夫婦收養,劇中有不少倒敍片段刻畫他成長過程所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困擾;即使他父母愛錫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和他們的親生子女一視同仁,無分彼此,但一個黑皮膚孩子活在白人家庭,他的成長不免出現文化差異,身分認知問題,例如他年紀小小竟自己在一本小冊子劃上一劃劃,原來每一劃是代表他遇到過和他同膚色的人。有次一家人去公眾泳池,父母發覺他失去踪影,原來他獨自跑到多黑人聚集的角落,和那邊的孩子玩,真是怪可憐,也十分無奈。難得他的養父母真的很為他設想,課餘特意帶他參與黑人社區舉辦的興趣班,讓他有機會多少融入自已的族裔文化和生活方式。
 
 
此劇也觸及到有關領養的另一個議題,就是假如知道孩子血緣父母的踪跡,在道義上、道德上應否讓他們見面、相認呢?當然客觀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遺棄自己的孩子即使有苦衷,日後相認可能還是有反效果,甚至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或許確是不見為妙。《This is Us》這個非裔男孩的養母原來一早已偵查到他生父是誰,並曾經有聯絡,但從來沒去安排他們見面,直至成長後,孩子有次無意中發現他養母這些年一直刻意隱瞞,不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這個謊言令他晴天霹靂,難以原諒他養母多年來把他蒙在鼓裡!
 
 
所以說領養孩子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很容易會衍生出一連串不輕易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看到這兩部影視作品中兩個家庭的愛心,努力,老套說句,絕對感受到人性光輝的一面。
 
 
其實寫《This is Us》有難度,不能劇透,一劇透肯定會辜負了編導第一集悉心巧妙的鋪排,之前所寫已經透露太多了。這是一部「feel good」劇,歌頌親情、家庭價值,充滿人情味,而這類情懷一旦忘形失控,販賣過竉是可以很難頂,可惜大部份「刻劃人性美好一面」的作品都避不了堆砌、矯情、簡化複雜的人性或莫視其陰暗一面,缺乏深度及感染力,今次它接二連三的溫馨感動位竟能搞到我毫無招架之力,徹底投降,每一集都看到淚流滿面,實在是高手,差不多要捧成是「洗滌心靈」之作了。
 
 
其實此劇的內容最適合是一部電影約兩小時的長度,要拖到十八集(將來還有第二季、第三季!已落實了)是害了它。第一季看到約一半我開始覺得不對勁,已捉到那條公式,編劇不斷將幾招必殺的感動技倆變奏、重複,結果那些溫情已循環再用到接近泛濫,當一切形容詞都要加個「太」字,我是感到有點可惜。
 
 
即使如此,《This is Us》仍絕對值得一看,至於看到第幾集才會說「夠了」,就因人而異了,但那肯定是遲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