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Bob Fosse 的  Pippin                                                           2016 年  11 月                           星島日報

 
 
 
近年熱爆百老匯(以及英美主要城市)﹐賣座歷久不衰的音樂劇《綠野仙蹤女巫前傳》(Wicked)十二月殺來香港前﹐香港演藝學院排演了它的作曲兼填詞人 Stephen Schwartz 幾十年前 (1972年首演) 的另一大熱作品《Pippin》﹐是頗奇妙的巧合,我當年有幸在紐約看到此音樂劇﹐當時很多評論都讚是它的導演兼編舞 Bob Fosse (1927-1987) 令此劇起死回生。
 
 
Bob Fosse 的編舞在上世紀百老匯歌舞劇壇和另一猛將 Jerome Robbins 是叮噹馬頭的兩大流派﹐Jerome Robbins 作品的特色陽光具爆炸力﹐節奏明快﹐生氣勃勃(《夢斷城西》就是其代表作)﹐而 Bob Fosse 擅長處理的舞種節奏較慢較陰柔,性感,潛伏着一種像找不到缺口宣洩的壓逼感﹐他簽名風格是要舞者將軀體作出高難度的屈轉扭曲﹐在同一時間每個舞者擺出的姿態都不一樣﹐各有各的舞步﹐異於一般傳統歌舞步伐要齊整、一致﹐Bob Fosse 的舞風結構其實更複雜﹐但視覺上有更多組合和變化﹐絕對叫人目不暇給。
 
 
一九七二年是 Bob Fosse 的豐收年﹐破天荒一人囊括了三大導演獎項 —— 電影奧斯卡(《歌廳》(Cabaret))﹐電視艾美獎( Liza Minnelli 的歌舞特輯《Liza with a Z)以及《Pippin》贏了舞台東尼獎﹐是他演藝事業最高峰最光輝的時刻﹐而摘下東尼獎確實實至名歸﹐他有如拿住魔術棒﹐替此劇注入無限能量和創意﹐化平庸的劇本為神奇。
 
我永遠記得序幕那曲《Magic to Do》﹕漆黑一片的舞台只見到十幾二十對戴上白手套的手隨著音樂節奏舞動﹐然後燈光漸亮﹐全體演員先後出場,最後排成一字形面對觀眾表演了一幕有着催眠般魔力﹐看得人如痴如醉的歌舞﹐至今印象猶新﹐依然回味。今次這香港版本我入場前很期待演藝學院將如何重現這經典場面﹐很可惜看到的完全不是當年 Bob Fosse 的心血結晶﹐是他們一次自創﹐當時我不止失望﹐甚至憤怒﹐香港觀眾是有權益能夠欣賞到最好最頂尖的材料!YouTube 有放  Bob Fosse 的原裝版本﹐照抄絕對不難﹐就算客觀條件所限﹐出來的效果只得四五成﹐也能給讓觀眾多少「知情權」﹐或起碼用 Bob Fosse 的原創作藍本,而非換來另一樣沒光采和驚喜行貨。
 
 
但後來想深一層﹐我一直是站在觀眾的角度﹐沒有考慮今次的演出應該說是讓學生實習為主﹐爭取面對真觀眾和現場表演經驗﹐觀眾的得着只是副﹐如果捨難取易可以幫到他們更專注留力順利演畢整個劇﹐今次演出目標其實已達,我未免一廂情願苛求了。
 
所以選演《Pippin》這部沒什麽深度可言的歌舞劇是對的﹐對缺乏人生閱歷的年青學生來說,「深度」是他們的弱項﹐演契可夫、田納西威廉斯只落得自暴其短﹐像《Pippin》需求大量體力活動的群戲﹐正好給多些學生有機會上台﹐鍛煉一吓走位、節奏、Timing、聲音傳送這些舞台基本功﹐而他們的年輕旺盛精力在此劇亦剛好可以大派用場﹐相信他們必然從中獲益良多。
 
 
不過我奇怪既然是演藝學院的演出﹐伴奏的樂隊由它們音樂系學生充任也順理成章﹐如今找來外援是因為本校生水準不足﹖或者兩系協調有問題﹖那麼佈景、燈光、服裝等又是否由校內學生一手包辦?今次的視覺效果我是有點失望﹐我明白成本有限﹐但整個製作是一次近乎慘不忍睹的「簡約」﹐佈景燈光頂多是十分「求其」的 functional﹐全無亮點﹐例如背景有時掛了個用 LED 燈勾畫的皇冠﹐我只感到此構思幼稚﹐造工又 sloppy;也很奇怪為什麼他們選用白和灰這些冷調來做全劇的主色﹖此劇風格熱鬧﹐充滿青春火花﹐為何反其道而行﹖服裝雖然不是我的品味﹐但也總算叫做看到有「設計」。還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大部份演員都要把面塗白呢﹖這些快要謀事的學生不正應爭取多些曝光讓外人看到他們的面孔﹖觀眾席有星探也說不定啊。
 
                          Ben Vereen 領銜主演的〈Pippin〉原裝版
 
幾年前《Pippin》在百老匯重演﹐不知道製作單位如何 update 把它拖來廿一世紀﹐今次我重看這本地版本絕對有過時的感覺﹐除了音樂明顯具七十年代風格﹐劇情亦滿是當年嬉皮士﹐公社共活﹐追尋真我那類情懷﹐劇本以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朝為背景﹐個中情節是以一種滑稽、雜耍戲班形式排演出來﹐對白加插了很多現時流行的俚語和觸及現時的生活方式﹐編劇顯然依賴反轉歷史來製造笑料﹐另外又將布來希特戲劇的疏離效果商品化引入音樂劇種﹐例如歌曲唱到一半﹐歌者可以擅自叫樂隊暫停﹐又例如在台上演員開聲要求後台把聚光燈投射在自己身上諸如此類﹐在一九七二年對百老匯觀眾來說是頗新鮮的經驗﹐肯定會逗到人笑﹐但幾十年後的今日再搬出來﹐徒令人覺得是 tried and tired 的綽頭﹐笑,恐怕也是蔑住來笑了。
 
 
全劇是講神聖羅馬帝國王子Pippin經歷過戰爭、性愛、革命、簡樸生活等等階段去找尋生存意義﹐當年紐約時報劇評人 Clive Barnes 說它只是個 “painfully ordinary little show”﹐而它的導演 Bob Fosse 卻能 “launches it into space”如今沒有 Bob Fosse 的魔術棒﹐我看時真巴不得這個王子儘快找到他的生存意義﹐然後可以早些散場。
 
 
 

相關參考

Bob Fosse编的幾隻舞: - 新不如舊 - 1970 年代百老匯音樂劇《Pippin》的序幕〈Magic to Do〉首演時由 Bob Fosse 編舞,無論舞蹈、肢體動作、造型、服裝、氣氛皆配合得天衣無縫,嘆為觀止(YouTube)

在优酷的同一場歌舞(优酷)
四十年後 2013 在東尼頒獎禮表演同一片段,在各方面均難以與原版比較(YouTube)
在土豆的同一場歌舞(土豆)
 
Chicago的壓軸〈Nowadays--- 一個比電影版更精采的演繹,如此美麗的肢體語言!(土豆)
 
音樂劇《Sweet Charity》電影版 (1969) -Hey Big SpenderBob Fosse 叫人口瞪目呆的編舞!(土豆)
 
Cabaret (歌廳) 1972 - 一定要看首場攝人的歌舞,Liza Minnelli 的首場歌舞表演 (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