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妻摸門叮夠老套                                                                              2015 3                      報 

 
 
 
一部改名《換妻摸門叮》的法語翻譯話劇會有任何賣座的希望嗎?如此老套活像幾十年前荷里活電影的中文譯名也許只有中英劇團的《搏命兩頭騰》可以與它相輝映,我不懷疑劇名多少總會幫到票房,但以為很商業化的劇名卻未必有效用,因為話劇針對只是觀劇那幾萬常客而不是無線觀眾。在這方面 W 創作社/風車草集團就做得很成功,像它們那部 Love is Shit 劇名醒神兼有強烈的當下感,而排演這劇的「劇場空間」無疑是極具誠意,用心良苦的劇社,但他們的市場觸覺顯然過時,起碼已追不上現時賞劇觀眾。
 
 
像前些日子他們演另一部翻譯劇《勝者為王》,一聽還以為是八十年代王晶那些港產噱頭賭片,即使真有被此劇名吸引的捧場客,他們又怎會欣賞劇情講幾個在小鎮過着平庸生活的中年人,他們一生最光輝的時刻在中學球賽奪標後已完結;此劇原名 That Championship Season 點睛是那個「That」字,簡單,但配在 Championship Season 卻帶出多重意思、想像以及感慨,怎可能譯做《勝者為王》誤導觀眾!
 
中間年纪較老的是教練
 
今次「劇場空間」諸君子又確是老實得相當可愛,《換妻摸門叮》劇情之老套竟與劇名配合,它大致講丈夫發現妻子紅杏出牆,約情夫來講數,要求情夫交出他太太作「換妻」,而情夫自以為聰明找個妓女瞞天過海,怎料到他的太太竟踏上門來 …… 因而產生身份對錯的笑料,在台上你出我入,束東躲西避,玩「幾時會撞到正」的懸疑,今時今日這樣的情節想令觀眾噴飯,可能真要靠一流的喜劇演員打救了。
 
其實喜劇真的考人(悲劇反而更有宇宙的共通性),由於各個民族的幽默感不一樣,演翻譯外國的喜劇就更具難度,加上喜劇必然要作出一定的誇張,但誇張的程度以什麼作準,幾時才「剛剛好」也沒有公式,不過怎都會有一些共識吧,像演女僕的勞敏心,無論化粧、表情、動作均小丑化到一個十分 desperate 程度,如此努力促銷除了令人尷尬真不知還可作出什麼其他反應。
 
另外幾位演員本身的表現其實不差,問題出在他們的組合,先前《勝者為王》的組合也相當奇特,劇中演中學舊同學的四名演員,其中兩個看來與角色的年齡相若,但另外兩個不知為什麼會找比角色年齡老十多二十年的演員來演,其實四個演員只要年齡接近,幾老也沒關係,都能產生到一種 ensemble 效應,現時兩個年齡組別令四個同學看來有如兩對叔姪!信服力也就大為減弱。《換妻摸門叮》的演員中,陳淑儀和伍潔茵演夫婦絕無問題,外型也很匹配,問題出自演情夫的鄭嘉俊,其實他演得十分生動討好,但比起其他演員就太嫩像個小朋友,布韻婷演他太太反更似是他的阿姨,而他和陳淑儀的多場對手戲,在外觀上真的十分不協調,確是水溝油,一班演員各自努力,卻無法水乳交融,實屬遺憾。
 
 
另一部喜劇W創作社的湯駿業獨戲《姬絲汀羅和她的三個好友囉》就討好得多,成績比早前邵美君疾住疾住的獨腳戲 Love Is Shit 優勝,反串確是有着放下身段,破斧沉舟、放到盡的決絕,正如前文所說,演喜劇誇張程度很難有準則,以我的接收頻率,湯駿業「對」的時刻遠比過火或不足的時刻多,而一個人在舞台兩小時演四個角色,絕對是一次能量的大考驗,唯一有點怪怪感覺,就是他們創作團隊好像非要在劇終時替「港女」找出她存在的意義及對未來忽然醒悟不可,其實藝術不是給答案 (特別是當答案是何其的牽強),沒有就乾脆沒有算了,「話之佢」作結不是更灑脫,更「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