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泥戰爭到狂揪夫妻                                                             2015 9                           星島日報

 
 
 
開幕前全院燈光熄滅,漆黑中響起節奏激昂的非洲戰鼓樂聲,然後台上亮燈鼓聲繼而淡出,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寬敞的舞台上,見到兩對男女端正地坐在一個寬敞的客廳一套寬敞的沙發上,那個「寬敞」比例在視覺上很具氣勢,一部成本不菲的大製作不言而喻,而音響與畫面兩者的淡出淡入,象徵了文明取代野蠻亦不言而喻,神氣劇場演出的《狂揪夫妻》一開始已意象鮮明,氣派非凡。
 
 
這部法文劇(劇名英譯是《God of Carnage── 大屠殺之神)來頭不少,除了在多個非法語家演出,包括英美,更拍成電影,話劇先前也在香港演出過,香港話劇團曾譯名做《豆泥戰爭》並演出不止一次,另外我又看過本地 Theatre du Pif 演的英語版,他們將劇中兩對夫婦改成兩段異族的婚姻,而兩對夫婦的中西國籍亦剛好對調,也有反映香港中西交萃的意味,今次神氣劇場不介意又一次重演,更請到吳君如首度在舞台演話劇,顯然他們志不在平日慣常觀劇那批觀眾,而是希望開拓新市場,製作團隊挑選此劇相信是他們覺得此劇的題材(是不是有點怪獸家長的感覺?)適合他們的目標觀眾 ── 中產人士,加上劇本的對白動作此起彼落,笑聲不絕,差不多是近年萬試萬靈的喜劇/鬧劇,戲又集中在四個演員身上,讓他們盡情發揮,不經常上劇院的觀眾都應該受落。
 
 
我不知道初入劇場看此劇的觀眾有何反應,作為一個觀劇常客,再看多一次我又有甚麼得呢?通常重看一部劇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劇本精采經得起一看再看的考驗,二是專誠看演員如何演繹劇中角色,很多莎士比亞名劇,相信只要仍有人類文明,就會繼續演下去,像英國所有優秀的男演員都要像考試般排隊演《王子復仇記》,近年的例子早前有 Jude Law,現在有 Benedict Cumberbatch 在倫敦演出,看他們接棒如何演繹 Hamlet 這角色,正是購票入場的主因。
 
                                                  Jude Law 的 Hamlet
 
《狂揪夫妻》值得重看嗎?它內容是講兩個學童在公園打架,傷人一方的父母約好去受傷那方的家中大家坐低商討和解和道歉事宜,兩對典型中產夫婦開始時表現客氣,盡顯教養,主人家特別買了鮮花布置客廳,又準備了糕點招待,但門面工夫漸漸被內心對自己兒子的維護及對方持的態度不滿所激發出的怒氣取代,禮貌的商議變成篤手指式的謾罵揶揄,甚至動武,手機被扔進盛滿水的花瓶,不止的嘔吐弄污了女主人視之為寶的的美術畫冊,原本喝咖啡改成吞烈酒 …… 文明的表象徹底淪陷 ……
 
 
在外國此劇演出長度多是一小時三十分,今次是兩小時,是語言的差異,抑或節奏放慢了?但節奏一慢,劇本的弱點就容易暴露出來,後半部沒完沒了的互相指罵,二對二,三對一,有時掉轉成兩女對兩男,組合雖是層出不窮,但也難免過分喋喋不休,有一位導演朋友指出,其實它的主題:文明的不堪一擊,人類野蠻的本性 …… 是否已強調重複到變成畫公仔畫出腸?
 
演員呢?劇中四個角色戲分平均,基本上大家都「咁高咁大」,相信導演是任由吳君如選演哪一角,她演二女中較收歛的一個應該是她的選擇,其實她演較外露的另一女角也必然同樣勝任,最終沒機會看到吳君如在台上四處嘔吐其實是一大遺憾。今次四個主角的表現可以說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演技派別,舞台出身的潘燦良和甄詠蓓比較貼近話劇傳統:唸對白時很注重咬字清晰,抑揚頓挫及節奏感,演技也相應偏向誇張,而吳君如和黃揪生則採用生活化的 Approach,無論肢體語言、表情都較節制,或者他們拍慣電影的特寫鏡頭,金科玉律正就是切忌過火,黃秋生今次低調,以靜制動,無聲勝有聲的演出確是出神入化,那些靜默的 Timing 完全遙控觀眾的情緒,是一絕,而吳君如把蜿蜒而且有時結構頗為複雜的台詞,唸得如此自然流暢,其實也不容易,眾演員的表現比神氣劇場上次演《馬 Equus》(黃秋生和張敬軒主演)更為出色,更有「整體」效果。
 
 
但我真的不明白,既然神氣劇場以高成本、高水準製作,吸引「新客」為宗旨的大團,怎麼在謝幕時(起碼我看的那場),和甄詠蓓聯合導演的方俊杰是穿著  恤短褲上台接受觀眾的鼓掌?是不是有失莊重兼有失「大團」的氣派?
 
 
其實我對香港一般話劇的謝幕都不敢苟同,導演主角例必逐一多謝幕後工作人員,老天!他們即使收「友情價」也都有薪酬,不是義工,為甚麼仍要在觀眾面前逐一鳴謝?而且多數親暱地講他們的花名乳名,像甚麼明仔、珠女、大、細龜 …… 我覺得不但是浪費觀眾的時間,而且十分不 Professional,須知道現在香港經常演出的劇團都屬職業團體,不是玩泥沙的啊,幾時有見 West End、百老匯演出的謝幕時,會感激流涕鳴謝幕後班兄弟的?
 
香港劇團的草率有時令人氣惱,有時又叫人啼笑皆非,像剛上演的《天使撻落新都城》,場刊只有負責改編的潘惠森提到原作者是一個「戲劇巨人」,對原著劇本竟再沒有作任何介紹,除了對原作不尊重,對入場賞劇的觀眾也欠交待,另外,在另一場刊看到封底有一部叫《盛宴》的全版廣告,居然漏了印演出場地,那就的確令人啼笑皆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