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王子》是假大空 2014 年 1 月 信 報
總覺得中英劇團走的路線有點奇怪,例如翻譯外國話劇為什麼他們常愛選些既未去到經典但又過了時的劇本?像《甩底嬌娃》、《搏命兩頭騰》,又或者最近的《海倫凱勒》,不過更奇怪是像《海倫凱勒》這樣一部「小品」,為什麼要找來鍾景輝古天農「聯合導演」?這個疑問去年演「象人」同樣打出個聯合導演時已叫我摸不着頭腦,難道這組合是中英一年一度的盛事?但「導演」本身是如此主觀,如此倚靠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怎樣可以「聯合」?是拆開一人一導一幕一場一節?抑或什麼兩人都「有商有量」,互相禮讓協商去完成?真想去看看他們排劇時是怎樣的?
古天農、鍾景輝,還有杜國威
而今次改編自王爾德童話的《寶石王子》又為什麼不依照原名《快樂王子》?其實未去觀賞已替它擔憂,王爾德這不朽童話感動過無數讀者,但基本上是更適合成年人看,我相信今次的編導也是深愛這個故事才把它搬上舞台,然而包裝成聖誕兒童親子劇,會不會兩頭唔到岸?而且故事的主角是一座銅像和一隻燕子,如何在舞台形象化起來?不是找兩個演員來扮就算,起碼在我們的想像空間,銅像的宏大和燕子的渺小舞台上用兩個演員就表達不出這對比,今次燕子的造型古怪,頭飾已是一隻完整的燕子了,身上又配搭成一隻飛鳥的模樣,身後還有條尾巴,不倫不類之餘更變成了兩隻燕子上身,加上演王子那位演員身上沒有一絲王子氣質,由此二人不停唸那些有沒有一絲幽默感的搞笑對白,當然表達不到原著歌頌那份高尚的情操。
這個篇幅不多的童話要搬上舞台,基本上半小時就可演完,所以必然要添加多一些枝節去延至一般話劇的長度,亦是看這些加長版最驚心動魄的地方,今次《寶石王子》只是小加,像無端端插入一個角色為阻擋洪水沖入城而犧牲,我能接受,而且又可以乘機在舞台上表現洪水效果,亦算是一次視覺豐收,另外開場時加多個嘉年華式巡遊,中段又加插與現場小朋友玩互動遊戲,作為「兒童劇」,添加節日喜慶氣氛都無可厚非,問題是現時玩電腦遊戲,遊迪士尼長大的小孩子會因此就愛看此劇多些嗎?他們接收此劇最基本的訊息「幫助別人」應該不難,但王爾德的原著本應有更高的層次,此劇表現到嗎?
原著中真正的主角是那隻燕子,牠本來只是一隻活躍好動的小鳥,和湖畔的蘆葦草談戀愛而延遲了南飛去埃及避寒,後來遇上屹立在廣場快樂王子的銅像,看到銅像鬱鬱寡歡(原著名「快樂王子」正好與現實中不樂的他作對比,現改名《寶石王子》亦削弱了王爾德的文字鋪排),因而停留,啄下他佩劍的寶石代他拿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一延再延最終凍死在銅像腳下,而銅像亦因為失去了寶石和身上黃金的光芒被拆下拿去溶化,原著中沒有人知道他和燕子所做過的事情,更沒有人記得他們,和現時此劇改成他們受到後世人永遠歌頌不同,加上結尾出奇地草率,已完全沒有原著般感動,而除了加長劇情將凝聚力也沖淡了,演燕子那位演員缺乏層次感的演出亦是致命一擊,劇中有個角色說這隻雀仔好乞人憎(大意如此),倒是全劇我最認同的對白。
今次中英劇團還找來高世章和岑偉宗寫主題曲,無疑有着高世章一貫的那份滂薄氣勢,岑偉宗的歌詞也充濫着大量聽落好像有意義、會打動人心的字句,像這樣的歌曲一出,誓必將全劇帶到一個高潮,但我只感到是一個努力堆砌出來的高潮,那些音樂那些歌詞聽了幾乎等於沒有聽,只是一個假大空。
《寶石王子》大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