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劇的 Crown Jewel 不可兒戲          2012 2          信 報
 
 
 
A Handbag ?!
 
這是在王爾德的摘冠之作《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不可兒戲》),今年藝術節英國京士頓玫瑰劇院選演的劇目的第一幕,男主角向他的未岳母交待身世,說自己在嬰兒時被人放置在一個皮手袋,寄存在火車站的行李處時,他未來岳母的驚訝反應。
 
當年 Dame Edith Evans 演這位 Lady Bracknell,把這簡單的兩個字五個發音玩到出神入化,誇張得來恰到好處,既滑稽,又有著強力的戲劇效果,確是妙不可言,成為英語劇壇薪火傳誦的佳話。有倖 1952 年的電影版本把 Edith Evans A Handbag 這四秒鐘保留下來,到今時今日上 YouTube 也能搜索到無數這個片段,從上傳短短那四秒,以至整場戲,或用電腦科技玩變奏,例如不斷重覆A Handbag,或將其音調拉高扯低,加速減慢,甚至配以 Rap …… 我想說的是 Edith Evans 已不單是作了一次傳世演繹,更把 A Handbag 變成英語話劇史上永垂不朽的兩個字,試想如果用中文唸「手袋?!」會有百份之一這般效果嗎?
 
                                                                                      Dame Edith Evans 演 Lady Bracknell 的造型
 
確是,觀賞話劇,至少在聽覺上,我得承認英語真的比中文更精采,起碼更為多姿多采,有更多空間讓演員發揮他們在發音及節奏上的掌握和功力。中文每字一音,又被「平上去入」四聲限制,粵語更多至八聲,在發音上沒可能像英語般為所欲為,最多只能在快慢強弱下功夫,英語則不同,不但有一字多音,可作出多款音調上的變奏,更有各式各樣尾音及不少刁鑽的發聲,像 R 音系列的 CRTRSHRSCRSPR …… 於是在唸對白時會有著更多可能性,提供演員更多創意一展身手,而觀眾亦從中大飽耳福。
 
                   Maggie Smith 當然也演過 Lady Bracknell
 
可能是這個緣故,去年我看好幾部鄧偉傑「同流」的翻譯劇《背叛》、《山羊》、《關愛》,原作者 PinterAlbee 等都是劇壇響噹噹人物,而「同流」的製作又是如此嚴謹,他們那份投入及誠意直叫人感動,但看的時候總是有著「還欠少少」的感覺,而這「少少」正可能就是聽英語台詞和聽廣東話台詞的差別,廣東話(國語也是)在先天上確是有著太多的制肘,無法像英語可在發音上作出變化多端的把戲
 
而《不可兒戲》一劇中王爾德的對白寫到出神入化、字字珠璣,正好是一次輝煌華麗的文字展示,看翻譯版必然會失色不少,很多精妙的文字佈局 / 遊戲 / 押韻肯定會「lost in translation」,我看過香港話劇團兩度演這經典名劇,其中一次更同時看了國/粵語版;餘光中的翻譯無疑還能大致傳達到其中的幽默、機智、諧趣,但在聽覺上就實在無法捕捉那種行雲流水有如音樂般的音律及節奏了。
 
                                                                                                              玫瑰劇院的版本
 
所以我對今次玫瑰劇院原汁原味的演出抱了很大的期望。我很欣賞它簡約得來又古典的舞台裝置;演王爾德就讓時光倒流好了,切忌硬要「現代化」、「前衛化」,只要演員出色,觀眾自然會投入,看到樂不可支,而英國向來都以培植出色演員馳名,今次的卡士總算不失禮這金漆招牌,不過可能導演為了節奏更明快,我略嫌演員唸對白太急速,不能更仔細品嘗及消化王爾德源源不絕的妙語連珠,不過看到第三幕我已開始適應這節奏。
 
接近尾聲,男主角為了確實自己出生時的真名,竭力從舊典籍翻查有關他生父的紀錄,其他人在旁屏息歛氣,都替他著急,在那一刻我不知怎的竟淚如泉湧;其實最蠢的人都會猜到結局是怎樣,全劇處處不都是套上這些老套,幼稚不堪的情節、有著太多荒謬的巧合?看到眾演員依然是如此認真用「心」去演好,令我想起正正因為王爾德確是用他的「心」去寫此劇。
 
                                            由男角反串的 Lady Bracknell
 
但這是什麼的劇種?
 
由於王爾德同性戀的身份,後世人很自然會從同性戀的角度去剖析他的作品,最明顯的同性戀特色,《不可兒戲》裏就是幾乎無處不在的 wit,那種機靈、狡狤、妙絕的針鋒相對,以及兩個男主角雙重身份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們會忽略了很多時同性戀者特別認同社會上其他的 outcast,對弱小、卑微、被忽視、被看低的人或物的接受和關愛。像《不可兒戲》這類劇種,王爾德以他的才智和見識,不可能不知道不外是當時最風行,滿街都是,供人消閒的 salon comedy,從來都被正統文學摒棄門外,而他竟刻意選擇把畢生的修為投放在此類被有識之士瞧不起的劇種,寫出《不可兒戲》,還有《少奶奶的扇子》、《理想丈夫》等同類喜劇,為它們加冕他至璀璨的文字鑽冠,從這角度看,他劇作的形式或許保守,但內裏的精神卻是反叛的。
 
                                       王爾德 (Oscar Wilde 1854-1900)
 
慶幸是當所有這類喜劇都已一一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不可兒戲》在百多年後依然深受觀眾愛戴,起碼在英語國家,我敢說它和懷爾特 (Thorton Wilder) 的《小城風光》(Our Town) 是最多拿來排演的劇目,確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王爾德留給人類文明最珍貴的禮物。
 
 
相關參考:A Handbag?! 那四秒鐘 (youtube)      ※在土豆的同一片段 (土豆)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電影版 Lady Bracknell/a handbag 整場戲 (youtube)       ※在土豆的同一片段 (土豆)
                       1985 年電視版 Dame Wendy Hiller 演同一場戲,誰更有火侯?(youtube)
                 1986 BBC 電視版,今回由 Lord Laurence Olivier 太太 Joan Prowright Lady Bracknell她又怎比?(youtube)
                       2002 年的電影版 Judi Dench Lady Bracknell 22:30 28:20的同一場戲,她的"handbag" 發音又另闢蹊徑 (土豆)
                       2011 年百老匯重演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導演 Brian Bedford 反串演 Lady Bracknell (youtube)      ※在土豆的同一片段 (土豆)
 

請點擊此處閱讀《演藝評論》欄目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 在香港上演》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