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電視劇世代 2011 年 6 月 信報
近期精采的舞台演出當然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演黎海寧的經典作品《Plaza X 和異變街道》,把看似像毫不關連的巴赫大提琴組曲和探戈音樂,溜冰「滑」的質感和現代舞扭曲形態來一次巧妙結合,簡直像是將出世和入世,天上與人間連在一起,絕對是黎海寧「暫休」前,她創作生涯下一章未開筆前所下一個完美句號。
至於話劇方面,最具水準應該是 7A 班戲劇社演出改編自偵探小說女王 Agatha Christie 的殿堂作《童謠追魂曲》了。不過帶給我最大震撼,是這劇社的藝術總監,同時身兼此劇的編和導的一休(為何他如此神秘,不用真名示人?)在場刊慨歎怎麼現時本地劇壇充斥着「舞台電視劇」?
真是一語中的!在香港這小小地方舞台劇看似去到不合乎比例的蓬勃的背後,真正有質素的作品究竟佔幾多?大部分不正一休所說的「舞台電視劇」?或許是可以理解的,現時演藝學院每年輸出多少台前幕後的畢業生?當中真正熱衷舞台藝術的會有幾多?相信大部分都是志向「娛樂圈」發展,但我們的電影圈、電視台又可以接收到幾多人?剩下的哪些叫他們往哪兒去「發展」?即使較大型的劇社也無可能羅致這麼多人才,於是沒着落的唯有找些「志同道合」好友自組劇社,自費演出。可惜這些年青朋友當中恐怕大都屬資質平庸,既然入不到電視台,就索性把「電視劇」的貨色拿到舞台上演,我們確是逃不過 TVB 的魔掌!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問題,大家總要有生存空間,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就會「買錯門票入錯場」;琳琅滿目的場刊,確會混淆了我們的選擇,最可惜是令到我們對一些不具名氣的小劇場卻步,因而錯失了一些可能很有創意的新作。
所以當我抱着這種草木皆兵的心態去看糊塗戲班重演的《安娜與陳七》那頭十多分鐘時,就懷疑會不會又是一部「舞台電視劇」?甚至有離場衝動,幸好我忍住氣。《安娜與陳七》對我來說即使不至於像輿論讚得那麼犀利,也絕對是相當紮實的輕鬆小品,最怕貨比貨,但有時也多得貨比貨,看完風車草劇團空洞乏味,到下半場差不多已潰不成軍的《I Love You Because》,才發覺原來《安娜與陳七》真的有其可取之處。
我當初想離場的原因很可能是很久沒有看過如此簡陋,慳水慳力的佈景和燈光設計。彭秀慧的《29 + 1》賣座鼎盛,所以即使是獨腳戲,它也有足夠的成本能做到精美炫目、先聲奪人的視覺效果,而《安娜與陳七》即使在財力上沒法比,但為什麼賣座看來比它更差鄧偉傑導演的《直子小姐》在視覺上也能做到一絲不苟,完全唔失禮?應該怎樣去解釋相距如此偏差的水準?或許像《直子小姐》,真的只要「有心」,在很大程度是可以克服條件之不足的,反觀《安娜與陳七》的打燈技術簡直倒流幾十年,怎可能粗糙到一次又一次光是用一盞射燈打落主角身上,跟着他移動就算。照計稍為精緻些的燈光設計也不會花很多錢吧,至於佈景簡陋,它總算能自圓其說,勉強當是漫畫/動畫般風格,把笨拙的移景轉場看成是笑料的一部分 ……。
撇開技術不談,劇本身,它的對白確是寫得很妙趣,刻劃一對年青男女從相識到戀愛到結婚到生兒育女到亮紅燈 ……,整個過程都很流暢、搞笑和溫馨兩者都兼顧到,有些場景玩到近乎荒謬,但總能適可而止,卻也很「到肉」,更因而更遠離「電視劇」那個模式,看四周觀眾熱烈的反應,似乎是十分受落,我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是我對此劇有點不滿的地方,就是男女主角皆面目模糊,變成典型到無可再典型的香港人,還原到最其基本,於是他們最終只能被看成是 type 而不是 character,更不是 individual,怪不得任何觀眾都沒困難與他倆認同,這也是看完此劇笑完一輪之後,就像什麼都沒看到的主要原因吧。
回頭說文首提到相當具水準的《童謠追魂曲》,其實單是 Agatha Christie 拍案叫絕的佈局已是水準的保證,替此劇買了保險,只要不出錯,其他一切都應該是錦上添花。這是部群戲,眾演員演出成績平均,正好符合這類 emsemble 劇的標準,而編導也能在「寫實」、「寫意」之間取得平衡,更天作之合是把背景搬到現時中國,原著的旨題 —— 將法律自行拿在手私下處決,放在今日的中國,相比三四十年代的英國更具逼切性,更「合情合理」!難得在改動時,編劇十分小心仔細,對新加的材料如手機、互聯網等皆運用得十分恰當,完全找不到犯駁之處,天衣無縫!此劇觸及到現時的中國有着太多嚴重罪行均沒有受到法律制裁這個無可救藥的問題,來一個唐奇柯德式的解決。我是衷心欽佩編導一休很努力將原著的「本格派」類型轉成「社會派」的雄心。問題是 Agatha Christie 這本偵探小說的「本格」元素實在太精采、太搶了,所以現時的劇場版依然是一次本格派的示範作,社會意識只能說是用得聰明、恰當,但最終也不過是點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