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月美的《沙膽大娘》     199710      快報  

 

 


 

不要怕低

 

謝月美和黃文慧一直是我的偏愛﹐由於是謝月美擔正演出﹐所以我毫不猶豫就買票看話劇《沙膽大娘 vs 沙膽大娘》﹐想不到亂踫亂憧﹐竟給我看到一台相當有水準的好戲。 

 

我對這兩位演員的偏愛﹐在舞台上是始於看她倆演周采茨夫婦搞的話劇《處女已死》。其實周采茨確實有些綽頭和眼光﹐她把西班牙戲劇大師諾卡的全女班名劇搬來演時﹐本來是打算集合一群二三線甘草女演員﹐給她們一次發揮的機會。可惜到後來她只能找到黃謝兩個﹐估不到的是她倆以粵語殘片 / 廣東八婆方式去演繹諾卡﹐(在倫敦西區﹐此兩個角色是由兩位殿堂影后格蓮黛積遜及Joan Plowright擔綱的)﹐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笑之餘又不流於低俗。自此以後﹐她們有份演出的話劇﹐我都不錯過。 

 

 

今次演出是編導盧偉力好像特別為謝月美度身訂造﹐要替她在劇壇上的地位討個公道。可惜她的表現反而令我有點失望。也許她被布萊希特的大名嚇倒;與那些年輕演員相比﹐大家的演戲方法又好像很不同﹐總之她變得有點「疾住疾住」﹐不似以前恣意地去放﹐一於話之你死。盧偉力在場刊上寫他欣賞謝月美的「硬朗、敢作敢為、有義氣 ……」我同意﹐但我更要加上她的「生命力」﹐以及她和黃文慧發爛渣、發「啷嚟」時所帶來的快感。可惜今次謝月美表現得較拘謹﹐好像慌死拉低布萊希特似的。其實有時低有低好﹐低也有低的境界﹐希望謝月美以後放心做自己﹐千萬不要怕低。    

 

如何安置黃文慧

 

我在香港及外地這些年來已看了不少布萊希特的主要劇目﹐其中以《沙膽大娘》(Mother Courage) 至為沉重﹐至具悲劇性﹐相比之下﹐《灰蘭記》有如一個嘉年華會。 

 

布氏把戰爭如何使人性扭曲﹐及人如何在最艱難的環境下偷生﹐有至深刻及震撼的描寫。 

 

沙膽大娘的啞巴女兒不顧本身安危﹐爬上屋頂用力打鼓﹐試圖警告在城內的百姓敵軍快大舉入侵﹐士兵喝令她停止﹐她反而愈打愈激動﹐發出哀鳴﹐結果士兵用槍射擊她﹐但她沒有立即倒下﹐中槍後她仍奮力支撐敲出了最後幾下微弱的鼓聲﹐才倒下來。 

 

我一直在想﹐怎麼導演盧偉力不安排一個角色給黃文慧﹖但《沙膽大娘》一劇﹐黃可以演那一角呢﹖當然由她演妓女羽菲特絕對勝任有餘﹐可惜那個妓女同時又要兼飾導演一角﹐而叫黃文慧去演一個文藝青年﹐總沒有說服力吧﹖

 

                                   黄文慧

 

怎不讓她演大娘的啞巴女兒卡特琳﹖試想最後擊鼓那場﹐如果由黃文慧披頭散髮﹐在台上竭斯底里地叫嚷﹐用力一吓一吓打鼓﹐可以想像會有多麼驚人的戲劇效果﹖我想我或許會忍不住笑到死﹐但如此一來﹐我肯定會被四周的觀眾投以鄙視的眼光﹐認定我褻瀆布萊希特了。 

 

不過黃文慧很可能有能力和天才﹐在中槍後跌倒前﹐把我從笑聲拉回去悲劇的現實﹐令我眼淚奪眶而出﹐不過她能不能﹖我真是無法又無從知道了。 
 

布萊希特精選

 

不能說布萊希特的作品不合時宜﹐畢竟他是二十世紀的戲劇大師﹐如果在二十世紀已不合時宜﹐還說甚麼傳世﹖但無可否認﹐要演足本的布氏話劇﹐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分秒必爭的社會﹐又的確是「重」了些﹐而且布氏的作品大部份都十分「大型」﹐需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去排演﹐所以我對一些小劇團演布萊希特﹐總是不抱樂觀。像今次謝月美主演「沙膽大娘 vs 沙膽大娘」這個劇﹐對主辦單位「第四線」的實力就有點存疑。後來看場刊方發現「第四線」也不算是小型劇社﹐起碼它的編導盧偉力近年甚有名氣﹐他的《日出》我不敢恭維﹐但另一齣《上海屋簷下》在他處理下﹐很細緻很有氣氛﹐令人對「古老」劇也覺有可觀性。

 

 

 

今次《沙膽》﹐他採用排戲的架構﹐簡化了原來的劇本﹐只「正式」演出經典、關鍵性的幾場重頭戲﹐其餘則用綵排形式簡化的帶過﹐甚至省略﹐給觀眾一次「新曲加精選」﹐不用看整套《沙膽大娘》那麼沉重;透過排練時眾演員的大小插曲﹐又和香港的現實拉近﹐較易得到共鳴。最妙是﹐如此的改動反加強了布氏一向提倡的疏離效果﹐真是一舉數得。除了原來的劇本﹐兩條新加的主線﹐以反映小劇社辛苦經營及面對之困難﹐至為生動﹐亦流露出作編導對戲劇界默默耕耘的一群的感情和敬意;反而做傳銷工作的現代沙膽大娘謝月美這條線﹐刻劃得較表面和草率﹐無法與原作的沙膽大娘相比﹐此沙膽實在 vs 不到彼沙膽了。 

 

相關參考﹕ Mother Courage - Meryl Streep

                         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 (1991) with Glenda Jackson and Joan Plow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