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前衛    19973    凸週刊

 

今年香港藝術節﹐我看的首兩項節目湊巧地都與國內有關﹕第一項是揚名國際的中國作曲家譚盾創作兼指揮的歌劇《馬可孛羅》﹐第二項是來自北京的中央實驗劇團演出的《棋人》。兩者皆一反以往國內文化藝術保守作風﹐但很遺憾﹐兩者都令我失望。

 

它們給我一種很竭力去「前衛」、「現代」、「實驗」的感覺。也許我這樣說對譚盾有點不恰當﹐畢竟他一出道已走「現代」路線﹐而且他在國際樂壇有一定的地位﹐不需要再用「現代」去證明甚麼﹔但他這次依然是失手了。

 

我上回看譚盾的作品《九歌》﹐也是由他親自指揮的。我說「看」而不了是「聽」﹐主要是黎海寧編的舞實在精采﹐音樂反成了配角。但在印象中﹐我仍佩服譚盾那種近乎古樸、充滿著迫力的原始風格。

 

可惜不知怎的﹐這次他好像洩了氣﹐毛病可能是他用了過量「中國」元素 ——如京劇、琵琶ˋ鐘鼓……而這些中國東西又未能融入他的「現代」風格內﹐變得有點炒雜碎、有點莫須有。更糟糕是導演手法調度平板呆滯﹐缺乏想像力﹐神采更全欠奉﹐本地前衛劇團如「進念」之流﹐水準也比它高十倍﹐怪不得側聞譚盾好像極之不滿今次的製作水準。

 

我想﹐如果換了導演﹐重新排一次﹐效果就可能很不同。

 

至於中央實驗劇團的《棋人》則更奇怪﹐一個傳統得近乎保守的劇本﹐四平八穩﹐硬要放在一個類似實驗的形式裏﹐是多麼的不協調﹕一方面﹐我們看見導演不斷搬弄各種「現代」、「前衛」的舞台伎倆﹐一方面演員又用心的去演去念那些工整、言之有物的對白﹐效果是一次難得一見的劇場分裂症。為甚麼他們不在劇本上、對白上、內容上作一些「實驗」﹐而單求在形式上出位﹖       l

 

我想﹐中國在很多方面和這個劇團也很相像﹕包裝上、外表看可能很新﹐甚至有創意﹐可惜內裏始終是保守迂腐。